冠状动脉综合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穴位痛敏现象是一种疾病表现形式,在慢性稳 [复制链接]

1#

导语: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通过这些体表穴位痛敏现象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及时地认识机体状态的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压痛测量值越低,提示痛敏化程度越严重;心绞痛分级越严重,穴位的压痛测量值越低,提示痛敏化程度越严重;心绞痛发作情况越多,压痛测量值越低,提示痛敏化程度越严重。

01穴位敏化广泛存在于各种疾病状态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表现较显著

1、穴位痛敏现象

根据中医理论记载,穴位是“脉气所发”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的特殊部位,脉气和神气随着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正常情况下处于一种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可见穴位的状态亦并非一成不变。穴位“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的特性,决定了这个连接人体内外的枢纽在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过程中所处的警示作用。

疾病状态时,气血阴阳的动态平衡被打破,相关穴位便从“沉寂”到“激活”,其面积大小、形态、功能等随之发生一系列改变,出现“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敏化现象,称为穴位敏化。穴位敏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痛敏、形敏、电敏、热敏、光敏等,其中穴位痛敏为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在春秋战国时期,内经中就出现了关于穴位痛敏现象的记载:“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可见早在古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就已经对疾病状态下穴位的痛敏现象以及基于这种现象的诊断和治疗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总结。

在现代研究中,穴位痛敏现象也被认为在疾病状态下广泛存在。穴位的选择作为针灸处方的第一要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针灸治疗的效果,而穴位敏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广泛存在于各种疾病状态下,不管是对于临床诊断、选穴治疗,还是掌握病情程度、判断转归或是预后,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2、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是穴位痛敏现象和规律研究的良好载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世界范围类造成死亡的首要原因。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作为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是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液的灌注不足,导致心肌发生暂时性缺血、缺氧而引起,对生命安全存在着潜在的威胁。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往往有不少于一支主要分支管腔,发生了缩小至原来管腔的50%以下的狭窄。当体力劳作或是受到精神刺激时,冠状动脉供血量无法使心肌细胞的代谢需求得到满足,造成心肌的缺血,从而引发心绞痛。一般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或是休息后可自行缓解。

有研究报道,在中国,心绞痛的发病率约为9.6%,并且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在不断增长。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发布的数据显示,仅在-年,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给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就达到亿美元。

目前,临床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主要采用的疗法有血管重建手术以及长期服用药物,但有不少患者经过此类治疗后仍然会发生心绞痛,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在中医学中,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又名“心痛”、“胸痹”,病位在心及心包,与脾、肝、肾等脏腑关系密切。

3、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穴位痛敏现象与规律

穴位痛敏化作为穴位敏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发生发展并非单纯的“开”、“关”之间的闸门式跳跃,而是一个与疾病进程息息相关的动态变化过程。《素问·调经论》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可见经络与脏腑之间的紧密联系。

而穴位又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可以“引气远入抽病也”,可见穴位能反映经络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找准这些会随疾病发生对应变化的穴位,认识这种变化的现象及规律,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有研究认为,穴位敏化现象和相应疾病的病程进展之间有一定的对应量变关系。

当脏腑出现疾病时,与其相关的穴位会出现敏化现象,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敏化穴位的数量、程度、性质等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若病情好转,则敏化穴位的数量减少,敏化程度减轻,敏化产物的数量和程度也随之减少。

若病情加重,则敏化穴位的数量增加,敏化程度加重,敏化产物的数量和程度也随之增加。这种改变可以对临床诊疗起指导作用,使医者对机体状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更加全面的把控。

02目前西医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主要靠药物,针灸治疗正在逐渐推广

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视,符合祖国医学治未病的理论——既病防变。目前西医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使用的药物以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为主,长期、大量地使用这些药物进行抗心绞痛治疗,会使肝肾负担加重,同时会产生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体位性低血压、头痛、晕厥、消化道出血等。

若是将硝酸甘油当作急救药物长时间服用,也易产生耐药性。针灸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历史悠久,《灵枢·经脉》中有相关记载:“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取之两筋间也”。

针灸可以有效改善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结果,并且通过改善心脏的血管功能、促进血管新生,保护心肌细胞,达到改善心肌缺血的目的。然而目前针灸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在临床上并未形成一个规范化的最优选穴方案。

这严重阻碍了针灸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的运用和推广。选取敏化穴位进行治疗,或许是保证疗效和提高疗效的关键。有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内关穴、心俞穴、膻中穴、厥阴俞穴易发生敏化现象,经治疗后其敏化现象趋于正常。

结语:在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相较于男性,女性在膻中穴和巨阙穴的压痛测量值较低,提示其痛敏化程度更严重。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可能会对机体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患者越满意对病情可能越能起到积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针灸发展的日益国际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针灸之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