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综合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初中溶液的浓度及计算练习2 [复制链接]

1#

1.关于g10%的硝酸钾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g水中溶有10g硝酸钾

B.溶液中硝酸钾与水的质量比为1:10

C.将硝酸钾和水按9:1的质量比配成的溶液

D.将10g硝酸钾溶于90g水中,可制得该溶液

2.下列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都发生变化的是(实验操作均在室温下进行,且不考虑水分蒸发)(
  )

A.取一定量蔗糖不饱和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蔗糖

B.取一定量氯化钠饱和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水

C.将一定量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升温10℃

D.将一定量饱和石灰水升温10℃

3.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下列溶液质量分数与蒸发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4.在其它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对硝酸钾溶液进行如下处理,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

A.①>②>③B.①=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

5.根据图示实验、部分记录和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法判断a中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B.c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3.3%

C.b中溶液在加热过程中始终为饱和溶液

D.常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氯化钠晶体

6.常温下,对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图示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实验1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实验2后,乙中比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大

C.实验2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D.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7.配制50g质量分数5%的KNO3溶液,作为无土栽培所需的营养液,溶解过程中KNO3的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观察图象,分析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所用KNO3固体中含有水分

B.量简量水时俯视刻度线

C.KNO3固体溶解前所用烧杯内有水

D.配好的溶液装瓶时部分液体洒落在试剂瓶外

8.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

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A.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B.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在③→④过程中,水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D.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

9.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50℃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gA的饱和溶液

C.在50℃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10.为了迎接全面复工,某工厂要配制0.5%的过氧乙酸(化学式为C2H4O3)溶液0g对车间进行消毒,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

A.称取0.5g过氧乙酸溶于g水中

B.称取5g过氧乙酸溶于g水中

C.称取0.5g过氧乙酸溶于0g水中

D.称取50g过氧乙酸溶于g水中。

11.水和溶液在生活、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1)生活中常用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净水器中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性。

(3)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当温度为_____℃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A中混有少量的B时,提纯A的方法是_____。

③t3℃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g,分别蒸发等量的水,所得溶液质量最大的是_____。

④t3℃时,将A、B、C三种物质各25g分别加入到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再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_____(用“A、B、C”和“>、<、=”表示)。

12.水和溶液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1)年3月22日是第28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的主题是“水与气候变化”。我国的宣传主题是“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请写出生活中的一种节水方法_________。为检验你的生活用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向水中加入_________,生活中可采取________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2)如图是不含结晶水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1中点A表示_________。

②某同学在t1℃时开始进行如图2所示的实验,烧杯b中的溶液质量是_______g,烧杯a、b、c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③在溶液c中再加20g甲,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13.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请写出图像中(20,36)表达的含义_____________。

(2)在40℃时,若把甲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在保持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情况下可采取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方法)。

(3)在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常采取__________获得乙物质晶体。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①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②40℃时,使甲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可用加热升温、冷却降温和蒸发溶剂三种方法

③20℃时,向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乙溶液中加入15g乙固体并振荡,有固体不溶解

④将相同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40℃降温至10℃,甲析出晶体的质量多

14.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写出P点的含义:_______;

(2)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________的方法提纯A;

(3)将t1℃时A、B、C的饱和溶液同时升高到t2℃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

(4)将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A溶液稀释到5%,需要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___g。

15.向6g氯化钠和碳酸钠的固体混合物中不断加入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反应过程中生成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求:

(1)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气体的质量为______g。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6.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到化学实验室,完成了如下实验,请计算/p>

(已知:2Al+2NaOH+2H2O===2NaAlO2+3H2↑)

(1)生成氢气的质量是
  
  g。

(2)所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7.实验室用34g过氧化氢溶液和1g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的相关数据如图所示。请回答:

(1)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g。

(2)计算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1.

D

A.表示g硝酸钾溶液中溶有10g硝酸钾,选项说法错误;

B.该溶液中,硝酸钾与水的质量比为:10%:90%=1:9,选项说法错误;

C.将硝酸钾和水按1:9的质量比配成的溶液,选项说法错误;

D.将10g硝酸钾溶于90g水中,可制得g10%的硝酸钾溶液,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2.

D。

A、室温下,取一定量蔗糖不饱和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蔗糖,蔗糖能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但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故选项错误。

B、室温下,取一定量氯化钠饱和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水,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但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故选项错误。

C、将一定量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升温10℃,溶质、溶剂质量均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一定量饱和石灰水升温10℃,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有氢氧化钙析出,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选项正确。

3.

A

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变大,②与③都是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应该相等,③→④升温蒸发水分,此时溶解度变大,溶质的质量分数④>③,故A说法正确;故选:A。

4.

C

①②均有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存在,均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①②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③是②升温后得到的,②、③中溶剂的质量相等,③中溶质质量大,则③中溶质质量分数比②中的大。

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①=②<③。

故选:C。

5.

C

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2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7.2g,所以a中溶液是为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B、℃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40g,所以2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8g,所以c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g/28g)×%=28.6%,故B错误;C、b中溶液在加热过程中,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始终为饱和溶液,故C正确;D、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常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得氯化钠晶体,故D错误。故选C。

6.

B

A、实验1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B、实验2后,乙中比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大错误,因为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C、实验2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正确,因为加入了溶剂,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正确,因为乙中的溶质不再溶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故选B。

7.

B

A、所用KNO3固体中含有水分,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B、量简量水时俯视刻度线,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正确;C、KNO3固体溶解前所用烧杯内有水,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D、配好的溶液装瓶时部分液体洒落在试剂瓶外,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故选:B。

8.

D

①→②为恒温蒸发的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所以①→②的过程溶质质量分数变大,A错误;②已经是饱和溶液,②→③恒温蒸发,所以溶解度不变;在③→④过程中,水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此说法错误,所以C错误;②→③的过程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③→④升温蒸发,升温,溶解度增大,且为饱和溶液,所以质量分数增大,D正确。

9.

D

A、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溶解度大小,A错误。

B、50℃时,A溶解度50g,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溶解50g×=25g,得到25g+50g=75gA的饱和溶液,B错误。

C、在50℃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g/(g+50g)]×%≈33.3%,C错误。

D、由图可知C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降低,温度降低而升高,故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D正确。

故选:D。

10.

B

A、首先溶质质量加上溶剂的质量不能达到题目要求的溶液质量0g,其次0.5g过氧乙酸、溶于l00g水中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不是0.5%,故A错误;

B、5g过氧乙酸、溶于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g/(g+5g)]×%=0.5%,故B正确;

C、首先这样配得的溶液质量不是0g,其次0.5g过氧乙酸、溶于0g水中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不是0.5%,故C错误;

D、50g过氧乙酸、溶于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g/(g+50g)]×%=5%,故D错误。

故选B。

11.

(1)煮沸

(2)吸附性

(3)①t2

②降温结晶

③C

④B=C>A

(1)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在加热的时候能形成沉淀,故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所以净水器中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异味;

(3)①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当温度为t2℃时,A、B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这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A、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A中混有少量的B时,提纯A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③t3℃时,C物质的溶解度最小,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g,分别蒸发等量的水,C物质析出的晶体最少,所以所得溶液质量最大的是C。

④t3℃时,将A、B、C三种物质各25g分别加入到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A、B物质全部溶解,C物质不能全部溶解,再降温到t1℃,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50g,C物质的溶解度等于50g,所以此时的B、C晶体可以全部溶解,A物质的溶解度小于50g,A饱和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所以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B=C>A。

12.

(1)一水多用(合理即可)肥皂水煮沸

(2)①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合理即可)

②c

③28.6%

(1)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应该做到随手关水龙头,一水多用,比如洗菜的水可以浇花等;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很多,是软水;如果产生的泡沫很少,或不产生泡沫,而是产生一些浮渣,是硬水;加热煮沸水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2)①t1℃时,甲、乙两物质交于A点,A点的含义是:在t1℃时,甲和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填:在t1℃时,甲和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g,g水中最多溶解20g甲,所以烧杯b中的溶液质量是g+20g=g;烧杯b底部有剩余的固体,升温到t2℃时,烧杯c中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增加,溶剂质量不变,烧杯c中的质量分数最大;③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40g,g水中最多溶解40g甲,此时加入的甲的质量为15g+15g+20g=50g,此时的溶液为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40g/(g+40g)]×%≈28.6%。

13.

(1)乙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g

(2)升温降温

(3)蒸发结晶

(4)②③④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图像中(20,36)表达的含义乙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g;

(2)在小于40℃时,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大于40℃时,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40℃时,若把甲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在保持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情况下可采取的方法为升温、降低;

(3)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受温度影响不大,在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常采取蒸发结晶获得乙物质晶体;

(4)①在小于40℃时,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大于40℃时,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①错误;

②在小于40℃时,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大于40℃时,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40℃时,使甲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可用加热升温、冷却降温和蒸发溶剂三种方法,故②正确;

③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乙溶液中乙的质量=g×20%=25g,溶剂的质量=g-25g=g,乙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g,g水中最多溶解36g,20℃时,向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乙溶液中加入15g乙固体并振荡,有固体不溶解,故③正确;

④小于40℃时,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乙大,将相同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40℃降温至10℃,甲析出晶体的质量多,故正确。故选②③④。

14.

(1)t2°C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都是60g

(2)降温结晶

(3)B>C>A

(4)g

(1)P点是A、C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含义是:t2°C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都是60g;

(2)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降温结晶方法提纯A,因为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B大;

(3)将t1°C时A、B、C的饱和溶液同时升高到t2℃后,A、B溶解度增大,升温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升温后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t1°C时B的溶解度大于t2°C时C的溶解度大于t1°C时A的溶解度,因此升温后溶质质量分数B>C>A;

(4)设要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g×20%=(g+x)×5%,x=g,则需要加水的质量为g。

15.

(1)2.2

(2)12.2%

(1)由图像可知

(2)解:设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2.2%。

16.

(1)0.3

(2)10%

(1)40g+3g-42.7g=0.3g

(2)解:设所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2Al+2NaOH+2H2O===2NaAlO2+3H2↑

x0.3g

答:所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17.

(1)1.6

(2)10%

(1)35g-33.4g=1.6g

(2)解:设34g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答: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