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第一节风湿病(rheumatism)一、概述:1、风湿病概念: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结缔组织,以形成风湿小体为其病理特征。2、好发部位、好发年龄、地区特点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三、基本病理变化:(一)非特异性炎(二)肉芽肿性炎:1、变质渗出期:结缔组织纤维粘液样变性,胶原纤维肿胀。继而肿胀的胶原纤维断裂、崩解成无结构的颗粒状物,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少量浆液和炎症细胞(淋巴细胞、-个别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2、增生期(肉芽肿期):风湿性肉芽肿,即Aschoff小体(Aschoffbody),近似梭形,中心部为纤维素样坏死灶,周围有各种细胞成分:风湿细胞(Aschoff细胞):胞浆丰富,嗜碱性,核大,呈卵圆形、空泡状。染色质集中-于核的中央,核的横切面状似枭眼;纵切面上,染色质状如毛虫。少量淋巴细胞和个别中性粒细胞。3、瘢痕期(愈合期):出现纤维母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并变为纤维细胞。整个小体变为梭形小瘢痕。四、各个器官的病变:(一)风湿性心脏病:1、风湿性心内膜炎:(1)好发部位:二尖瓣;(2)赘生物特点:多个,粟粒大小,灰白色,单行排列与瓣膜闭锁缘;镜下为白色血栓。(3)结局及影响2、风湿性心肌炎:(1)部位:心肌间质;(2)病变特点:风湿小体形成;(3)结局及影响3、风湿性心包炎:(1)病变:心包积液;绒毛心;(2)结局及影响(二)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及病变特点;结局(三)皮肤病变1、渗出性病变:环形红斑2、增生性病变:皮下结节(四)风湿性动脉炎:累及脑动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小舞蹈症”第二节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carditis)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因;部位;病变特点。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subacuteinfectiveendocarditis):(一)病因及感染途径:草绿色链球菌;(二)部位:二尖瓣(三)病变特点:赘生物(肉眼:单个,较大,颜色污秽,质地松脆;镜下:细菌团,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白色血栓成分)(四)结局及合并症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一)致病因素:1、血脂异常2、高血压3、吸烟4、相关疾病:糖尿病,甲减,肾病综合症;5、年龄6、其它:性别,感染,肥胖等(二)发病机制:脂源性学说、致突变学说、损伤应答学说及受体缺失学说等。二、基本病变:(一)脂纹(期):脂纹(fattystreak)是AS早期病变。动脉内膜上出现帽针头大小斑点及宽约1~2mm、长短不一的*色条纹,不隆起或稍微隆起于内膜表面。镜下为泡沫细胞聚集。(二)纤维斑块(fibrousplaque)(期):肉眼观,为隆起于内膜表面的灰*色斑块。随着斑块表层的胶原纤维不断增加及玻璃样变,脂质被埋于深层,斑块乃逐渐变为瓷白色。镜检下,斑块表面为一层纤维帽,纤-维帽之下有不等量的增生的SMC、巨噬细胞及两种泡沫细胞,以及细胞外脂质及基质。(三)粥样斑块(期):粥样斑块(atheromatousplaque)亦称粥瘤(atheroma)。肉眼观为明显隆起于内膜表面的灰*色斑块。切面,表层的纤维帽为瓷白色,深部为多量*色粥糜样物质(由脂质和坏死-崩解物质混合而成)镜下,纤维帽玻璃样变,深部为大量无定形坏死物质,其内见胆固醇结晶(石蜡切片上为针状空隙)、钙化等。底部和边缘可有肉芽组织增生,外周可-见少许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病变严重者中膜SMC呈不同程度萎缩,中膜变薄。外膜可见新生毛细血管、不同程度的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三、复合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