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综合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社区人群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和 [复制链接]

1#

社区人群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关系

作者:张晗晖孟祥彬王文尧张阔祁雨安仕敏王思远郑济林吴静周永高传玉唐熠达

文章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6(5)

摘要

目的:探讨社区人群中心外膜脂肪(EAT)体积与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钙化(CAC)积分之间的关联性。

方法:收集年7月至年8月河北省唐山市冀东社区人群的体检资料。社区体检人群行64排双源CT测定EAT体积以及CAC积分,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等,同期行血脂、肝肾功能、空腹血糖(FBG)等各项生化指标检测,通过问卷调查人群的既往病史、吸烟史等一般资料。共名居民入选本次研究,按照人群EAT体积的四分位数对该人群进行分组,各组的人数分别为、、、名。通过单因素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AT体积与各项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以及CAC积分和CIMT的关系。

结果:(1)人群年龄为(55.31±7.76)岁,男性占总人群的49.94%(/)。总人群的EAT体积为.42(95.66,.51)cm3。

(2)随着EAT体积的增加,各组间冠心病的各项危险因素如年龄、腰围、体重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FBG水平、CIMT异常率、CAC积分异常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3)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中,与EAT体积存在相关性的因素分别为年龄(β=0.,95%CI0.~0.,P0.)、腰围(β=0.,95%CI0.~0.,P0.)、BMI(β=0.,95%CI0.~0.,P0.)、LDL-C(β=0.,95%CI0.~0.,P0.)、女性(β=-0.,95%CI-0.~-0.,P0.)和HDL-C(β=-0.,95%CI-0.~-0.,P0.)。

(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AT体积是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异常(CAC积分0)的独立影响因素(OR=1.,95%CI1.~1.,P0.)。

结论:EAT体积与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和CAC积分密切相关。

内脏脂肪组织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心外膜脂肪(epicardialadiposetissue,EAT)是内脏脂肪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位于心包脏层内,覆盖于心肌表面并大量存在于冠状动脉的周围,大约占到心脏总重量的22%。在组织胚胎学上,EAT与腹部内脏脂肪都来源于中胚层;在解剖学上,EAT与心脏的心肌表层及冠状动脉间并没有筋膜层分隔,EAT的血供直接来源于冠状动脉分支,与心脏处于共同的微循环环境中。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EAT对心脏机械运动起到保护性作用,并且能产生类似于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反应进而产生热量;在病理状态下,EAT能够分泌炎性介质直接作用于心肌以及冠状动脉血管。

既往研究发现EAT是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生物活动物质的重要来源,可以直接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流情况,并且与心功能异常以及心血管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arterialcalcification,CAC)通常认为是冠状动脉血管壁粥样硬化病理过程中过度的炎症反应以及增生而导致的病理改变,因而CAC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项重要指标。

既往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基于超声或CT测量EAT的厚度,而局部EAT厚度并不能很好地反映EAT整体变化,而且目前尚缺乏社区人群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属于横断面研究,旨在探索社区人群中EAT与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以及CAC积分之间的关联性。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批准号:医伦理1号)。所有受检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选取冀东社区中年7月至年8月的体检人群,同意参加本项研究并符合入选标准的名居民,将人群按照EAT体积四分位数值进行分组。排除标准:

(1)年龄40岁;

(2)不具有完整的病史及用药资料、完整的生化检验检验结果、完整的心脏CT数据;

(3)已知具有冠心病史或心肌梗死史、心脏手术病史(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心脏瓣膜术)、肿瘤史、卒中史;

(4)急性感染;

(5)自身免疫性疾病。

2.临床资料收集

临床资料由门诊临床调查表获得,包含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家庭收入情况、教育水平、婚姻、吸烟、饮酒、运动、既往史和服药史等。身高、体重、腹围、腰围、血压情况由门诊经过培训的护士使用统一的设备测量。空腹血糖(fastingbloodglucose,FB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transaminase,AST)、血清肌酐(serumcreatinine,SCr)等生化指标医院的中心实验室检测。

3.EAT体积的测定

所有入选患者接受64排双源CT检查,采用64排双源CT(德国西门子公司)。心脏多层螺旋CT数据分析经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使用德国西门子SyngoMMWP(VE40A)工作站完成。EAT定义为心包脏层至心肌之间的脂肪组织,测量范围为肺动脉分叉处至心尖部位。测量时于多平面重建图像(MPR)上手动裁剪包含EAT的区域,去除纵隔内脂肪、心包外脂肪,利用阈值测定法,将EAT脂肪设定为-~-45HU区域内的成分。软件自动去除心腔内对比剂、血管壁、心肌等CT值不在所设范围内的成分,最后利用软件的容积测量功能自动计算EAT体积(cm3)。

4.CAC积分测定

采用Agatston法,即Σ(钙化积分总和)=Σ(钙化密度计分)×钙化面积;其中,钙化密度计分根据以下定义完成,钙化灶最大密度值(houndsfieldunits,HU)=~HU为1分,~HU为2分,~HU为3分,HU为4分,钙化积分总和为冠状动脉左主干(LM)、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各分支钙化积分总和。

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intima-mediathickness,CIMT)的测定

由从事超声工作5年以上且经过统一培训的超声医生对研究对象进行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彩色超声诊断仪(ACUSONX),频率5~12MHz高频探头测定。研究对象取仰卧位,头偏向检查侧对侧,探头从锁骨内侧沿颈总动脉走向自下向上做连续纵、横切面扫查颈总动脉干部、分又膨大部和颈内动脉起始段,在左、右颈总动脉干部末段1~2cm范围处,纵切面取后壁(避开斑块)测量实际CIMT。1人操作机器,1人记录,2人核对后详细记录检查结果。本研究取左、右侧颈总动脉干部CIMT的较大值进行分析,本次研究中将CIMT≥0.8mm定义为异常值。

6.分组

按照该社区人群EAT体积的四分位数值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EAT体积95.66cm3为Q1组(名);EAT体积在95.66~.42cm3的为Q2组(名);EAT体积在.43~.51cm3的为Q3组(名);EAT体积.51cm3的为Q4组(名)。

7.统计学分析

采用SAS9.4版本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冠心病各传统危险因素对EAT体积的影响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AT体积对CAC积分及CIMT的影响。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基线资料

本次研究的人群总数为名,年龄为(55.31±7.76)岁,其中男性例(49.94%)。总人群的EAT体积为.42(95.66,.51)cm3。各组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如年龄、体质指数(BMI)、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FBG、TG、TC、HDL-C、LDL-C、ALT、AST、SCr、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患病数、CIMT异常比率、CAC积分异常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Q1组比较,Q2~Q4组的平均年龄、BMI、腰围和收缩压更大(P均0.05),HDL-C水平更低,而LDL-C水平更高(P均0.05)(表1)。

2.冠心病各传统危险因素对EAT体积的影响

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以冠心病各项传统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以EAT体积作为因变量,年龄、腰围、BMI、LDL-C均与EAT体积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均0.)。女性、HDL-C与EAT体积呈负相关性(P均0.05)。而臀围、舒张压、收缩压、糖尿病患病情况、吸烟情况对EAT体积的变化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

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AT体积对CAC积分及CIMT的影响(表3):

未校正任何因素(模型1)时,EAT体积(每递增10cm3)是CAC积分0分和CIMT≥0.8mm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和1.,P均0.);校正了年龄、性别因素后(模型2),EAT体积是CAC积分0的影响因素(OR=1.,P0.);在模型2的基础上校正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因素(模型3)后,EAT体积是CAC积分0的影响因素(OR=1.,P0.);在模型3的基础上校正腰/臀比、TG、LDL-C、HDL-C、ALT因素(模型4)后,EAT体积仍然是CAC积分0的影响因素(OR=1.,P0.)。

讨论

本研究在社区人群中探讨了EAT体积与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以及CAC积分的关联性,发现EAT体积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存在明显的相关性,EAT体积较高组的平均年龄、BMI、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也更大,FBG、TG、TC、ALT、SCr水平都更高,HDL-C的水平较低,而LDL-C的水平较高。EAT较高组的CIMT及CAC异常比率也更高。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腰围、BMI、低密度脂蛋白均与EAT体积呈正相关性(P均0.)。

女性、HDL-C与EAT体积呈负相关性(P均0.)。既往研究表明CAC积分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能很好地预测冠心病的发病风险,CMIT异常可作为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指标。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校正了冠心病各项传统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腰围、TG、LDL-C、HDL-C)后,发现EAT体积(每递增10cm3)对CAC积分异常(CAC积分0)的影响仍然存在(OR=1.,95%CI1.~1.,P0.),这提示EAT体积可能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研究结论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2年Kim等通过对名成年韩国人的EAT厚度(通过心脏彩超测量,定义为收缩末期右心室游离壁外心外膜脂肪厚度)进行研究,发现EAT与非酒精性脂肪肝都与CAC积分存在明显的关联性。8年deVos等通过对名健康绝经期妇女的EAT厚度(通过心脏CT测量)进行研究,证实EAT厚度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年Mahabadi等通过对名成年德国人的基线及回访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心脏CT测量的EAT体积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既往的这些研究主要基于超声或CT测量EAT的厚度,而某一位置EAT的厚度并不能很好地反映EAT整体的情况,本研究弥补了这一缺点。

既往基础研究探讨了炎症介质在EAT对心血管作用的可能机制。EA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许多影响能量代谢、免疫状态和血管炎症反应的生物活性分子,即"脂肪细胞因子"。动物实验证实,EAT的脂肪酸释放率是心包脂肪以及肾周脂肪的2倍,而游离脂肪酸可通过滋养血管被输送进入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从而使得斑块体积增大。

在人体中,EAT与冠心病斑块易损性指标相关,且独立于其他传统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EAT组织中存在密集的炎症细胞浸润,炎症因子分泌量较非冠心病患者的EAT组织或是冠心病患者自身胸廓皮下脂肪都显著增加,EAT炎症因子分泌量与EAT体积呈正相关。冠心病患者EAT的这种炎症状态是独立于BMI以及糖尿病等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的。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发现对冠心病患者规范使用他汀类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可明显改善血液中的炎症标志物,但EAT中的炎症标志物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此调查属于横断面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EAT与CAC积分之间的是否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或是二者由共同的危险因素决定,因此就需要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来确定。另外该研究尚不能推断EAT体积就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EAT体积和CAC积分,哪个因素能够更有效地预测心血管事件以及预后情况,这些都需要在下一步的队列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综上,本研究基于社区人群,表明EAT体积与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以及CAC积分密切相关。本研究进一步支持了EAT是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的假说。这提示EAT对于预测冠心病的风险具有独特的价值,EAT炎症状态启动的原因、通路机制以及其潜在的治疗靶点可能会为冠心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利益冲突利益冲突:无

参考文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