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综合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果壳,您觉得骂人骂ta精神病合适吗 [复制链接]

1#

今天,果壳推了篇头条文章,标题叫《骂人也要讲科学:你说我是神经病,那我要笑话你了》,文章的本意是好的,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之间的区别确实需要科普,但怎么这标题读着就这么让人瘆得慌,如果我没会错意,那这题目的潜台词是不是说:骂人得骂人是精神病,这样骂才算科学哩?

谢谢您嘞,教几千万中国人怎么「科学」地骂人,可还真辛苦您嘞,给您上杯茶先!

但在那之前,我想请教的是:

您在起这题目的时候,可曾想过中国2亿4千万精神病人的感受?

可曾想过他们在面对精神疾病时的痛苦与煎熬?

可曾想过精神病人从来是我们社会中非常弱势的群体,他们没有话语权,没有发言权,没法在像您这样的文章发出来以后,为自己说些什么,没法表达出他们最最真实的感受,甚至没法跟别人解释说,我生了精神疾病,就因为「精神病」也好,「神经病」也好,这是个骂人话。

您可曾想过:

如果您自己不幸罹患了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或者双相,然后有人指着你骂「你个精神病」,您会是何种感受?

如果您孩子不幸罹患了孤独症、多动症,然后有其他家长指着您孩子教育自己孩子说「他/她是个精神病,少跟他/她来往」,您会是何种感受?

如果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不幸罹患了认知障碍(或者称为「老年痴呆」),请您想想:如果街坊邻居看到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小区里表现出一些让人费解的行为,然后指着说「他/她个精神病」,您会是何种感受?

贴在精神病人身上的标签已经够残酷,他们所经受的社会不公、歧视、偏见与污名已经够严重,就请您收回您这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好吗?为了个10万+的阅读量,您没必要伤了中国2亿多精神病人的心,没必要再给已经够残酷的精神疾病污名贡献您的力量了。

好,我怼完了,下面开始正文

??

正文约字,阅读约需24分钟

对不起,我又没收住??

给了目录先,您可直接跳到您想读的部分

如果您只是想知道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区别,请跳至最后一部分,不谢??

第一部分:中国究竟有多少精神病人?

第二部分: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第三部分:精神分裂症真的无法理解吗?

第四部分:精神分裂症真的像《美丽心灵》所描绘的那样吗?

第五部分:精神疾病究竟有哪些?

第六部分:精神疾病还是精神障碍?

第七部分:所以,精神疾病和神经疾病究竟是什么关系?

中国究竟有多少精神病人?

精神疾病确实太过于常见。

在中国,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人罹患精神疾病,更准确地讲,是17.15%,这是前两年刚完成的全国性调查的结果,算一算也就是2亿4千万。

而在这里面,焦虑障碍(如社恐、强迫)的患病率就高达4.98%,心境障碍(如抑郁、双相)则高达4.06%,也就是说,在中国,焦虑障碍患者就有7千万,心境障碍就有5千7百万。

而且这次全国性的大调查还只包括了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药物使用障碍、精神分裂症和老年期痴呆这五大类精神疾病,还没包括睡眠障碍(俗话说的「失眠」)和儿童精神障碍(如孤独症),要知道前两年的研究估计,在中国,单单睡眠障碍在中国的患病率就高达15%[1],什么意思,算一算,那就是两个亿!

对的,好像在您看来,只有纳什这样的精神分裂症才算是精神疾病,其他就都不是,而且精神病人应该「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显得古怪和与众不同」,这样才是精神疾病?

您说您在神经内科学习过,那我猜测,您应该是医务工作者吧?但我想请问的是,您的精神病学是从《美丽心灵》这样的电影里学来的吗?还是翻翻《默克家庭手册》学来的呢???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在教科书里,这么说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常见的病因未明的严重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一般无意识及智能障碍。(《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

翻译成普通话,就是说,精神分裂症它一般是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发病,在二三十岁我们刚踏入社会的时候最容易发病,那它最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两个:

一个幻觉,是我们的感知觉出了问题,看到不存在的东西,听到不存在的声音等等;

一个妄想,是我们的思维出了问题,相信一些不符合实际的东西,而且是坚定不移地相信,别人怎么说,都说服不了,比如坚信有人要害自己(被害妄想),比如坚信别人说的话都和自己有关(关系妄想)。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症状(具体看看这篇科普文章),这里不再赘述。

但书里说了,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疾病,而不是一种疾病,也就是说,精神分裂症其实包括很多不同的类型,那么,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里,精神分裂症就是以精神分裂症谱系的形式存在的,包括如下疾病(医学术语太多,头疼的可以跳过):

分裂型(人格)障碍、妄想障碍、短暂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分裂症样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双相型/抑郁型)、物质/药物所致的精神病性障碍、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病性障碍、紧张症、与其他精神障碍有关的紧张症、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紧张症、未定的紧张症、其他特定的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未特定的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所以,这些相关的疾病就像是光谱上挨着的不同颜色一样,是一些有共性、又有特性的疾病,边界并不那么清晰,这些疾病可轻可重,症状可以比较单纯,也可以比较混杂,绝非一句「精神病人常常无法正常工作、学习,他们的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显得古怪和与众不同」,就能够概括的。

比如说里面的妄想障碍,妄想障碍的主要特点就是有妄想,但是除了妄想之外,患者其他的一些日常功能都没有明显的损害,而且ta的行为也并没有明显的离奇或古怪。

精神分裂症真的无法理解吗?

很多人对于精神疾病的理解似乎都还停留在像是纳什这样的精神分裂症,在中国民间一般会叫这样的病人为「文疯子」,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情感比较淡漠,意志活动也比较少,可能还有些认知减退的表现。

有「文疯子」,自然就有「武疯子」,多是一些有躁狂表现的患者,情感比较高涨,意志活动非常多,或者是一些有激惹症状的患者,动不动就发脾气,有些破坏倾向,就像果壳这篇头条文章里写的,他们「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显得古怪和与众不同」。

但是,这样的叫法本身就已经带了很浓重的歧视色彩了,很多人喜欢像是看杂耍一样地看待这些所谓的「疯子」,觉得好玩,觉得新奇,觉得可以给自己无聊透顶、毫无意义的生活增添一些色彩、一些乐子,而一些电影、戏剧、小说也很喜欢以这类患者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比如虚构小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因为艺术本身就在追求一些新异性,说白了,就是在猎奇,从而吸引读者、观众的注意力,却不知道是在伤他人的心,养自己的膘。

然而,即便是像精神分裂症这样的疾病,我们就真的无法理解吗?

不然。

其实很多时候,他们一些看似无法理解的思维内容、语词新作、妄想、幻觉,或者一些看起来好像有些古怪的行为,背后也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就好像一粒种子,播下了,生根发芽,但我们只看得到上面的叶子,却不知道它其实也是长在土壤里的。

以前碰到过一个患者,是几年前在英国一家精神病院里管的一个精分患者,是个华侨,因为手上就她一个病人,所以在那一个月里有足够的时间陪着她聊。

她的精分已经十多年,从她刚成人那会就有了,一直到现在,主要症状就是幻听、被害妄想,都是精分非常典型的症状,但她有一个地方很特别,就是她每次见到我的上级医生——一个个子高挑、金发碧眼、长得非常可爱的英国姐姐——都要破口大骂,但对我,还有病房里另一个印裔的住院医生,却态度蛮好,开始的时候,我也没法理解,猜测可能在我进病房以前,她可能和我的上级有什么过节,但我问上级,她却说没有。

直到后来,慢慢和她聊多了,才了解到她的过去,才拎出了一根线来。

原来,她小时候和她爸妈从中国移民到英国,刚来英国那会,家里很困难,然后她作为移民,在学校里又不适应,受到了很多当地小朋友的欺负,而且多是一些当地家庭条件很优渥的女性同学,所以她就一直对金发碧眼、长得好看的白人女性很有敌意。

后来,因为校园霸凌,她就慢慢地在社交上越来越退缩,不喜欢跟人接触,开始喜欢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自己世界的兴趣远大于外部世界。就这样,直到二十多岁的时候,她开始出现一些幻听、妄想的症状,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所以,她之所以会对我上级破口大骂,却对我态度蛮好,并不是全然无法理解的。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些言语、行为,我们没法理解,扯什么我是上帝啦,我和外星人是好朋友啦,甚至会觉得好笑,觉得好玩,觉得有趣。

但其实,当你真的走进他们内心世界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都不好笑,这些看似好笑的东西,都是非常非常表面的一些东西,一些浮渣,一道道结了疤、颜色和周围皮肤有些区别的伤口,这些伤口总是在你孤独、失意或者沮丧的时候,还在那里暗暗发痒。

然而,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小心翼翼地撇去他们世界表面的这层浮渣,你可以走进他们的世界,然后,你会发现,在那浮渣底下的,却是一个善良而普通的灵*。

只是太多人不愿意去撇去这层浮渣,不愿意摘下自己的有色眼镜,不愿意去倾听他们的心声而已。

精神分裂症真的像《美丽心灵》所描绘的那样吗?

不!

至少不完全是。实际上,《美丽心灵》这部片子在刚上映的时候,就收到了一些来自学术界的批评,最主要的批评意见就是,这部片子在描绘精神分裂症的时候是存在一些不实的地方的。

在这部片子里,有几个主要人物:纳什的舍友查尔斯、查尔斯的侄女以及CIA的特工帕彻,最后证明这三个人物都不过是纳什的幻觉,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他的幻视,是精神分裂症的产物,但实际上,这完全是影片艺术化加工的产物,对于像是纳什这样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最主要的幻觉绝对不是幻视,而是幻听。

所谓幻觉,前面讲了,就是并不真实存在的感觉,我们身边根本没人说话,我们却听到了声音,我们眼前根本没人,却看到了人影。所以,我们有几种不同的感觉,就有几种不同的幻觉。

那么,我们的感觉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这五种大家比较熟悉的,当然还有一种大家不太熟悉的人体感觉,就是本体觉(比如我们能感觉到我们的关节处在什么位置,能感觉到我们的肌肉在用力,这就是本体觉,是我们对于自己身体各部位的位置、运动、力量的感觉),那么,对应于这些不同的感觉,幻觉就分为幻视、幻听、幻触、幻嗅、幻味和本体幻觉。

这些不同的幻觉都可能出现在精神分裂症中,但是对于精神分裂症来说,幻视(也就是看到并不存在的东西,比如《美丽心灵》里出现的那三个幻觉人物)绝对不是它最常见的幻觉类型。

精神分裂症最常出现的幻觉是——幻听,而且不是听到耳鸣那种嗡嗡嗡的声音,或者是鸟叫、猫叫的声音,多半是听到有人在讲话的声音,医学上称之为「言语性幻听」,是能听到切切实实的言语的,而且听到的这些言语多半是听到有人在议论你,或是命令你,比如嘲笑你长得太丑,太笨,太没用,或是命令你从窗户跳出去,所以,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幻听渐渐消失,都会说:好像有人把音量给调小了。

精神分裂症中不同类型幻觉的比例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大概70%都会有幻听,而幻视的比例则只有20-30%[2]。

所以,像是《美丽心灵》里那种出现三个人的幻视,其实在临床上是非常少见的,纳什很有可能确实能听到几个人的声音,但像电影里这么真实的幻视是比较少见的。

但想想,如果只是幻听,电影还怎么拍?电影就是运动的画面而已。所以,电影就在纳什的病例基础上,做了艺术加工,把幻听改成了幻视,但也由此给许多人留下了关于精神分裂症的错误印象。

有太多电影都和精神疾病有关系了,比如希区柯克的《惊*记》、伍迪·艾伦的《安妮·霍尔》、米洛斯·福尔曼的《飞越疯人院》,还有讲萨德的《鹅毛笔》,讲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疯狂的乔治王》,但这些电影有多少是在客观地、并且是带有同情心地在讲述精神病人的故事?又有多少只是把精神病人作为噱头,在炒票房的?

精神疾病究竟有哪些?

就像前面讲的,即便是对于精神分裂症来讲,它也分成很多很多不同的类型。更何况,精神分裂症还只是众多精神疾病中的一种。许多人以为,精神病,精神病,说的就是我们口头上常说的「疯子」,但其实这里面误解太大了。

除了精神分裂症之外,精神疾病至少还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双相障碍、孤独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常讲的PTSD)、进食障碍(如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睡眠障碍(如失眠、过度嗜睡、梦魇、梦游)、性功能障碍(对!性功能障碍也是精神疾病,因为心理因素在里面起到很大作用)、分离障碍(以前说的癔症)、人格障碍、物质成瘾、认知障碍(如阿尔兹海默氏病)等等。

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里,列了21大类总共一两百种不同的精神疾病,我把它的大目录放在这里,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精神疾病还是精神障碍?

当然,很多人在批评美国的手册,说你列这么多疾病,但其实里面很多都不能算疾病,而只是一些症状,一些表现。

那么,在医学上,有些术语,经常混在一起,比如症状(syptom)、综合症(syndrom)、疾病(disas)、病痛(illnss)、障碍(disordr),好像都在讲「病」这个玩意儿,但好像又不同,这些术语,尤其是后三者,别说普通人了,即便是医生,也未必能完全搞明白它们之间的区别。

你可以看到在美国的手册里,这些精神疾病都不叫「疾病」,而是叫「障碍」,更别说什么「精神病」了,那是扯淡……??

这也就是精神疾病的一个特殊性了,在其他科室,我们知道有糖尿病、冠心病,但很少会用障碍这个词。

病*就是生物学病因之一

那么,究竟什么是「疾病」?

简单来讲,就是我们知道它有一个明确的病因在的,而且得是生物学上能找到病因的,这样的才算疾病。比如说,像是最近爆发的流感,我们知道它是流感病*导致的,这是明确的生物学病因,不是说玄学、神秘学病因,所以流感是疾病。又比如冠心病,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什么病因?顾名思义,就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冠状动脉)里发生粥样硬化了,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血管里长斑块,长斑块了,这也是生物学上非常明确的病因,所以它被叫做是一种「病」。

除此之外,目前我们医学上还发现了许多其他生物学上的病因(有门专门的学科,就叫「病因学」),这些生物学上的病因,发生在这里,就导致这种病,发生在那里,就导致那种病,有的时候,只是互相排列组合一下而已,比如:外伤、炎症这两种病因,和心脏、肺脏两个部位,排列组合一下,就出来四种病:

外伤+心脏=各种心包破裂、心脏损伤等等

外伤+肺脏=各种肺挫伤、肺撕裂伤等等

炎症+心脏=各种心包炎、心肌炎等等

炎症+肺脏=各种肺炎、支气管炎等等

但是,对于精神疾病呢?

这些其他科室常见的生物学病因,却没法套在精神疾病头上。虽然我们口头上还是会叫它精神疾病,精神疾病,但它在生物学上,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是内分泌的问题?是炎症?是发育的问题?有一堆堆的假说、理论,但都不能够非常完美地解释精神疾病的病因学。所以,我们会叫它们「障碍」,而不是「疾病」。

虽然,一代代的精神病学家、神经生物学家们都在锲而不舍地研究精神疾病的生物学机制,想从生物学上来解释精神疾病,但我们至今仍旧很难像解释冠心病那样来解释精神疾病,说:哦,原来抑郁症就是脑子里什么什么化学成分太多了,什么什么成分太少了;哦,原来精神分裂症就是小孩子大脑中的神经元在发育过程中出了些什么问题;哦,原来物质成瘾就是哪个哪个大脑核团功能太弱或者太强的结果。

假说很多,但没什么假说能完美解释。

也许,你不知道,大名鼎鼎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师弗洛伊德以前是学生物学、生理学出身的,他曾经在生理学实验里做各种神经元染色、动物实验,做了好几年,但后来发现,精神疾病很难从生物学上去很好地解释,然后又受到当时一些心理学研究的影响,才转向了心理学研究,开创了一片天地,但直到晚年,弗洛伊德都没有放弃从生物学上去研究精神分析的理想,他一直希望,能从生物学上去发现力比多,去发现潜意识,但即便是到现在,这个理想都还没有实现。

所以,精神疾病和神经疾病究竟是什么关系?

好吧,讲到这里,终于能引出这个问题了。

就像最开始讲的,果壳这篇文章的用意是好的,确实很多人搞不清精神疾病和神经疾病的差别,而精神疾病和神经疾病又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篇文章只是科普文章,我不可能讲得太深,只讲些有趣或者实用的东西。

实用版

先讲实用的东西,什么病该去神经科看?什么病该去精神科看?或者说,出现什么症状,该去神经科看?什么症状,该去精神科看?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神经科、精神科都是神经系统(包括中央的大脑、小脑、脊髓、外周的神经)的毛病,是一个系统出了毛病,只不过是一个系统的不同功能出了毛病。

简单讲,我们的神经系统有些基本的功能,也有些高级的功能。

基本的功能有哪些?

答:感觉、运动:

接受各种来自外界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本体觉,前面讲了;

控制我们身体的平衡和运动,也包括说话、吞咽、呼吸。

高级的功能有哪些?

答:思维、知觉、情感、认知、意志活动、注意力、记忆力等等。

怎么记?

很简单,想想我们是怎么干活的?你得先有感觉,能看到东西或者听到东西,然后感觉传到脑子里,脑子里要思索思索,还可能因为一些感觉,产生一些情绪,做事时候还得集中注意力,还得有认知、有记忆力,帮你想想看到的、听到的是什么,好的,全部思索完了,你就得将你思索的结果付诸行动,就产生了运动。

所以,人就是一个圈,从感觉开始,到运动结束,这是基本功能,在这之间会需要动用许多我们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所以,哪里出问题要去神经科?哪里出问题要去精神科?

如果你的症状主要是感觉或者运动功能出问题了,那么去神经科看,比如说:一侧肢体不能动了(偏瘫)、一只眼睛看不见东西了(偏盲)、一侧肢体没感觉了(偏侧感觉障碍),或者是手指头不能动了,经常发麻,摸东西没感觉了,走路像踩棉花一样,走路走不稳了,拿东西没力气了,走路没力气了,经常会觉得世界天旋地砖的,不能说话了,咽东西经常呛着了,头疼了等等。

而如果你的症状主要是上面那些高级功能(如思维、情绪、意志活动)出问题了,那么去精神科看,比如说:出现幻觉了,有妄想了,经常创造些新词语了,说话太快别人跟不上了,或者根本不想说话了,不想社交了,心情特别沮丧或者特别愉快了,记忆力不行了,不想干活了等等。

下回你就知道出什么问题,该去什么科看了,至少心里有点数了。

为了加深印象,让我们看几个例子:

①老王,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一侧身体不能运动、没有感觉,去什么科?

答:神经科(因为运动、感觉出问题了)。

②小王,3年来经常情绪低落,有时有轻生念头,去什么科?

答:精神科(因为情绪出问题了)。

③小红,半个月来话多,心情特别愉快,经常上网乱花钱买东西,去什么科?

答:精神科(因为思维、情绪、意志活动都出问题了)。

④老红,一年多来觉得自己走路没力气,去什么科?

答:神经科(因为运动出了问题)。

好吧,这是给大家的最简单的攻略了,实际临床上不会有这么简单,因为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都是神经系统的疾病,所以症状上经常会有重叠、交叉的,神经疾病会出现高级功能的障碍,精神疾病也会出现感觉、运动的障碍,但对于普通人来讲,记住上面说的就够了。

高深版

好的,如果您只是想知道什么症状该去什么科看,那到这里就ok了,但如果您仍旧疑惑:为什么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同样都是神经系统的疾病,却分成两个不同的学科呢?那么,您可以继续看下去。

就像前面讲的,我们的弗洛伊德老先生从小就想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精神疾病,于是他先是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去上了医学院,还在生理学实验室里搬了好几年砖做了好几年研究,做神经元染色,做动物实验,但最后心灰意冷,发现像癔症这种精神疾病还远远没法从生物学上去解释它,于是改行,研究起了催眠,研究起了梦境,发明了精神分析。

是的,在一百年前,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还基本上没有分家,许多医生都是同时研究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的,而且彼此之间的师承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非常复杂,比如说生物精神病学的鼻祖EmilKraplin曾经在著名神经病学家WilhlmHinrichErb(有Erb综合症)那里工作过,而发现阿尔兹海默氏病的精神病学家AloisAlzhimr则和著名神经病学家FranzNissl(熟悉神经生物学的知道著名的Nissl染色)在同一家精神病院一起工作过。

几年前我出于好奇做过一张导图,研究19世纪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之间的关系,但没做全,后来放弃了,人物实在太多,有兴趣的可以点开来看看,都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病学家

所以,其实在早年,精神病学家基本都是生物学派的,他们的梦想就是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精神病学,从生物学上找到精神疾病的根源,在当时,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基本是一个东西。

然而,随着研究不断深入,随着时间一点点逝去,人们却逐渐发现大部分精神疾病没法从生物学上很好地去解释,于是,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开始慢慢分开,那些能够从生物学上去解释的毛病,被归到了神经病学(比如脑卒中、周围神经病、帕金森病、脑肿瘤等等),而那些没法从生物学上去解释的毛病,则归到了精神病学(比如精分、抑郁、焦虑等等)。

或者用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说法,就是器质性的神经系统疾病归神经科,功能性的神经系统疾病归精神科,器质性就是有较为明确的生物学根源的,功能性就是暂时还没找到(当然,这样的说法和笛卡尔以降的「身心二元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此文不谈)。

那么,既然精神病学没法从生物学上去做出很好的解释,那该怎么理解精神疾病呢?

就像弗洛伊德所做的,从心理学上去研究精神疾病,去研究潜意识、力比多、冲突、防御等等,或者以后的各种自我、客体关系。

或者是像另一些人那样,试着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精神疾病的根源,就像前面举的那个英国病人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是她的移民经验、她的童年霸凌经历,导致了她的精神疾病,所以,一个人的*治、历史、社会背景,都会和她的精神疾病有关系,这就是精神病学的社会学派。

这三个学派——生物学派、心理学派、社会学派吵了几十年,都想从自己的角度来解释精神疾病,但最后发现任何一门学科都难以充分把握精神疾病,于是在上世纪大概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有人开始走「折衷路线」,说:既然单单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都无法很好地解释精神疾病,那么我们就搞个「生物-心理-社会」学派,搞个大统一、大综合,综合三种学科,一起来解释精神疾病,这就是过去几十年精神病学领域最主流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当然了,生物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仍旧在自己的学科内部试图解开精神疾病的奥秘,而且随着这些年神经生物学、脑科学的飞速发展,生物学家的势力又开始要超过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许多人(尤其是医生)仍旧相信:总有一天,我们可以从生物学上去理解精神疾病,就像过去我们在神经梅*、在阿尔茨海默氏病上所取得的成就一样。

然而,精神科的不幸是:每当一种精神疾病,我们花了好大力气,终于从生物学上搞明白了它的机制以后,这种疾病就不再归精神科了。

比如:一百年前,大家不知道神经梅*是梅*导致的,以为是什么精神分裂症或者痴呆,所以这些患者都跑去精神科看,但后来,研究发现:这些病人里有一些很明确就是梅*导致的,嚯嚯,一下子,这些病人就都跑去神经科或者感染科看去了。

又比如:阿尔茨海默氏病,我们对于阿尔茨海默氏病的生物学理解虽然还不透彻,但和其他任何一种精神疾病比比,生物学家还是要有自信得多,什么A-bta、tau蛋白,这些生物学病因的发现,也将阿尔茨海默氏病从精神病学里慢慢剔除了,所以,现在,神经科和精神科都会看阿尔茨海默氏病,阿尔茨海默氏病也就成了半个神经疾病。

但对于其他那么多种精神疾病而言,生物学家的研究之路依旧非常漫长,而在生物学家们成功之前,精神疾病依旧还会是精神疾病,而在他们成功之后,精神病学的未来会如何?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参考文献:

[1]PLoSOn.Fb24;12(2):.doi:10./journal.pon..Collction.

[2]ComprPsychiatry.May-Jun;52(3):-25.doi:10./j.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