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综合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GREAT何奔ACS在探索和钻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医药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drvoice

者按


  年11月3日-5日,由南京大医院、上海交通大医院、南京大学附医院、南京中医药医院、东南医院共同主办的“GREAT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峰论坛(Gulou-RenjiEndovascularACSTherapeuticForum)”在南京召开。大会以“规范、学术、普及、公益”为宗旨,以“传播知识、促进交流、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为主题,受到了广大心血管医生的欢迎。会议期间,医声网有幸就GREAT未来的发展规划、ACS防治热点等问题对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医院何奔教授进行了专访。

专家简介

上海交通大医院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为上海交通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心血管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全国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促进会心血管病分会全国常委。上海医学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医声网

GREAT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峰论坛自年起已成功举办了10届。会议即将迈入下一个十年征程之际,作为大会主席,请您就会议的发展历程做简单回顾。对于会议未来的发展,您有什么样的规划和设想?

何奔教授:


  年,我和徐标教授共同发起GREAT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峰论坛,GREAT的全称是“Gulou-RenjiEndovascularACSTherapeuticForum”。我们认为,在面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这样进展快速的热点问题时,需要做到“focus”,这也是我们创办会议的初衷。而如何做到ACS的规范、普及、提高、创新,是需要大家共同探讨的,因此我们以“规范、学术、普及、公益”为宗旨,以“传播知识、促进交流、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为主题,希望能够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给广大临床医师提供一个重要的学术平台。


  历经十年的发展,GREAT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峰论坛承蒙各位专家、同道的支持、关心,稳步、有序地举办至今,徐标教授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医院刘峰院长以医院的加盟,使得GREAT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峰论坛在长三角地区,甚至在全国形成了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会议,未来我们希望将秉承大会宗旨,继续向前推进,相信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医声网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威胁民众健康的主要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有不断增加及年轻化趋势。历年GREAT会议聚焦ACS的综合防治,能否请您结合会议内容安排,简述近年来国内外在ACS防治方面的热点进展?

何奔教授:


  ACS的指南美国是每两年更新一次,在这期间还会有欧洲、澳大利亚、中国的指南交替更新,所以ACS的指南更新速度相当快,这源于其临床进展快。ACS虽然是冠心病的急性状态,但是围绕ACS的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有多种组合。比如说STEMI患者,使用肝素?还是比伐卢定?同时,抗凝药结合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中不同的使用方法,接受不同的PCI过程,都会产生很多的临床问题。


  一般我们认为,科学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发明一样东西,但是,往往会因此而产生更多的问题。在临床研究过程中,也是这样,你觉得这个问题好象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产生,但是它带来了更多需要研究和需要回答的科学问题。ACS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会有千变万化的组合形式。因此,我们将大家有效的组织在一起,对不断更新的热点进行探讨。今天上午的session仅仅围绕着STEMI和NSTEMI,杨跃进教授讲述了STEMI如何来优化介入,并分享处理方法以及自己的经验;马长生教授对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抗栓治疗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沈卫峰教授就ACS的临床路径进行了非常精彩的演讲;医院如何处理ACS讲述了他自己的看法,也提出很多借鉴的经验,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同时,大会还组织安排了多台手术演示。


  我们举办大会的目的,除了继续教育之外,也是在培养团队,培养年轻人。虽然这些年轻人从某种意义上也不是特别年轻,已经四十多岁,但他们都是中坚力量。因为他们的经验和手术技巧正在成熟,他们的身体素质也在最好的阶段,这时候来攻坚克难,在面对一些技术问题的挑战时,如何从策略、技术、器械等方面创新,都会有他们自己的独到之处。这里要特别感谢医声网,网络直播是非常好的宣传会议学术亮点、学术架构的手段,并且有很好的教学作用,没有办法前来参会的同道,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实时观看。

医声网

冠心病不是一个简单的急性病程,其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节点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也是整个疾病干预的核心。您带领团队经过多年潜心探索,从临床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出发,原创性地提出了“冠心病急性事件链”这一全新概念,请您就此概念体系进行简单阐述。

何奔教授:


  “冠心病急性事件链”(ACC,AcuteCoronaryContinuum)是我带领团队经过多年潜心探索,从临床实践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学术思想。当然,我希望这个思想可以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这个思想的形成也不是空穴来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也是美国冠心病死亡率最高的阶段,著名学者Dzau和Braunwald于年提出了心血管事件链(cardiovascularcontinuum),从心血管事件涵盖了整个冠心病防治的全过程,即多种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导致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进而出现心肌缺血,冠心病心绞痛,然后逐渐发展到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最终导致心衰,甚至死亡的这样一个连续的心血管事件过程。这个概念的提出指明了冠心病研究最重要的心血管防控的研究方向,在当时是一个拐点性的事件。年,Dr.Dzau是杜克大学的校长,他现在是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长,当时,我前往杜克大学访问,他一听说我去了,马上表示要见我。通过与Dr.Dzau的交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为他提出的心血管事件链,为心血管防控指明了研究方向,而我们在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过程中,有很多的科学问题需要解答,就像一张构图,框架画出来以后,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去填充,与Dr.Dzau的谈话,也为“冠心病急性事件链”概念的诞生的埋下了种子。

蒋立新教授的研究显示,从年到年,心肌梗死死亡率没有下降,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再灌注治疗没有提高。就像徐标教授讲的,医院怎么做不同的事;ACS的患者应该在什么时机做介入;心肌梗死抢救过程如何优化,此外,心肌微循环障碍一直以来都是介入治疗过程中的“绊脚石”,微循环障碍与心肌的损伤直接相关,如何预防微循环障碍,防止进一步的心肌损伤,这些都是十分重要且有意义的科学问题。我们围绕急诊PCI过程中产生的这些科学问题去研究,回过头来看正好形成一个事件链,因此,我们提出一个concept,即“冠心病急性事件链”,指导我们围绕急性心肌梗死前后展开救治,使我们不仅仅
  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一个团队在建立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做研究,临床工作繁忙不能作为不发展学科建设的理由。当时,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众多,因此,我们的研究以急性冠脉综合症为主要的方向。


  急性冠脉综合症从临床来看,不外乎上游的血管和下游的心肌。但是作为临床医生,精力和教育背景都有限,因此,必须与基础人合作。年,在AHA会议期间,我去访问我国首批“千人计划”专家张晓坤教授,他认为代谢性核受体在心脏方面有很多的作用,是一片蓝海,开发的很少。他指出,代谢性核受体改变会导致心脏的结构、功能、发育过程产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它一定在心脏的生长发育,包括心肌修复等过程中都有作用,在很多抗炎症反应过程中也有作用。因此,我们就确定研究方向为代谢性核受体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上游我们做血管,下游我们做心肌,在我们的团队中也形成了我的左右手,上游血管是沈玲红教授,下游心肌是卜*教授,我们很多研究都围绕这个领域展开。后来,卜*教授拿到国家杰青基金,并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我们整个团队建设跟学科建设应该说也是蒸蒸日上。我非常高兴看到长江后浪推前浪,医院的整个学科发展非常好,我相信,未来医院心血管病学科团队的学科发展会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直播页面“GREAT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峰论坛”观看直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