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医院排名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910787.html陈景红医生,毕业于河北北方学院,主管检验技师,医院检验科主任,从事临床检验工作25年。
主持人
今天您为大家带来哪些知识呢?
陈医生
大家好,今天我主要和听众朋友们共同学习“血栓弹力图检测基因检测血小板聚集实验的临床应用”。
主持人
我们都知道目前血栓的发病率很高,所以非常有必要跟大家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陈医生
人体血液系统有抗凝系统和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凝集,保持血液的流动性;凝血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受到刺激,启动体内的凝血机制,使血液凝集,达到迅速止血的作用。抗凝系统和凝血系统都是在对人体进行保护。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抗凝系统和凝血系统处于动态平衡,血液是在血管内不停地流动的。当受到外界刺激,比如外伤,出血等情况,人体的抗凝系统和凝血系统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凝血系统会占据上风,迅速止血,不至于造成人体因失血过多导致的死亡等严重后果。
凝血系统能止血主要是依靠人体凝血系统产生的血栓来完成的。
我们刚才所说的由于外伤和出血诱发的凝血系统被激发,产生血栓,进行止血,是保护人体,是对人体有益的。但是血管腔内产生血栓是有害处,会对人体产生严重损伤的。比如血糖或者血脂高,尤其是高血脂的人群,血脂中某些成分会刺激血管内壁,激发凝血系统产生血栓。还有一些血粘稠的人群,血液流动速度缓慢,血液中的成分很容易聚集在血管内壁,激发凝血系统产生血栓。血栓会阻挡血液流动。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主要的作用是把营养物质氧气运送到组织细胞,为细胞的正常活动提供能量等必需品,同时,把细胞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运送到相应的器官排出体外,从而保证细胞的正常功能。
由于血栓的形成,阻挡了血液流动,血栓后面的组织和细胞得不到血液供应的营养,有害物质排不出去,这些组织和细胞就会坏死,而产生一系列严重的损伤。
根据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可以把血栓性疾病分为很多种:发生在心脏的血栓,轻则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严重可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发生梗死(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梗)而导致猝死;发生在脑血管的血栓可引起脑供血不足,甚至诱发脑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发生在肺上的血栓可以引起肺栓塞;发生于下肢的血栓,可引起跛行、下肢肌肉组织坏死(医学上叫作坏疽)甚至需要手术截肢。最为常见和多发的血栓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动脉血栓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
主持人
为了防止血栓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我们可以服用哪些药物来预防血栓的形成呢?
陈医生
好的,主持人。氯吡格雷是目前应用的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凝聚而引起的心脑血管出现的血栓,如: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以及栓塞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等。
另外一个药物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已有近百年的使用历史,临床上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可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等剂量的阿司匹林对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酸痛以及痛经效果较好,亦可用于感冒、流感等发热疾病的退热。近十多年来发现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能阻止血栓形成,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肌梗死、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栓形成,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静脉瘘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形成的血栓或其他术后血栓形成的治疗。
主持人
每位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都有效吗?有没有疗效不佳的例子?
陈医生
好的,主持人。确实有这样的情况,有些患者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后没有达到治疗效果。举几个例子:一位男性患者,48岁,因急性心梗入院,入院后给予冠脉造影,随后决定放一枚支架,装完支架之后,我们开具了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也非常遵从医嘱,规律服用药物,但半年后又出现了再次心梗,又重新做了搭桥手术。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他而言,我们对他进行了血栓弹力图,基因检测,血小板聚集联合检测,出现了氯吡格雷抑制率小于30%(大于30%起效),氯吡格雷抵抗,血小板聚集功能大于80%的情况,也就是服用氯吡格雷的效果不理想。
一位女性患者,长年服用阿司匹林,反复脑缺血发作,对该病人行血栓弹力图检查,出现AA抑制率25%(50%起效),明显不起效,提示临床后,医生调整用药,换成氯吡格雷,服用一周后,抑制率30%(30%起效),MA35,提示起效,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主持人
那请问血小板聚集实验、基因检测、血栓弹力图结果该如何判读呢?
陈医生
嗯,主持人。首先和大家分享血小板聚集实验。血小板是人体凝血系统中形成血栓的必要条件之一,血小板聚集实验用于监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从而实现对血栓形成的预测。血小板聚集实验的临床意义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
(1)对血栓前状态的早期预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改变能敏感地发现血栓前状态。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脑卒中,肺心病(特别是慢性肺心病)等疾病可使血小板活化,表现为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血小板聚集时间缩短,最大聚集率远高于正常水平。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见于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不稳定心绞痛、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梗塞、卒中、中风、脑出血、DIC等。血小板聚集功能长期亢进,则形成血栓风险高。通过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这个指标高的患者,判断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或高凝状态以便早期监测、早期预防。
(2)指导临床抗血小板药物用药并监测疗效: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目前临床常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比如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达到抑制血小板功能,防止血小板激活,从而降低血栓形成风险,临床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是非常常见,发生率高达20-40%,也就是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存在抵抗现象,继续服用药物对患者无效,也就是吃了药物却并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功能,再次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临床指南对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初始剂量mg,负载剂量都是75mg,临床指南提供的参考用药方式不适合所有患者,不能精准的指导患者抗血小板,这些剂量对于有些患者剂量过大,可能给患者带来出血风险,有些患者剂量不够,血小板活性抑制不好,血栓形成风险就高。因而开展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通过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了解患者服药后是否存在抵抗现象,通过对比患者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程度,判断患者对该药物的疗效(有效或抵抗),如果存在抵抗,则需要换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也就是通过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筛选针对患者最有效的抗栓药物。如果没有抵抗,可以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患者的血小板抑制是否达标,通过调整剂量的药物达到抗血小板治疗收益最佳,并且使药物引起的出血副作用发生率降到最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体化精准治疗。
(3)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对于血小板功能减低或缺陷的出血性疾病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作用,其表现为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降低,心脑血管患者,尤其PCI介入手术后,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如果血小板功能低下,发生出血性风险较高,通过检测及早发现出血性风险,降低致死致残率。
(4)在手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由于组织损伤,血流减慢等因素,使血液凝血系统活性增加,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血小板数量增多,体积增大,此时患者血液可处于高凝状态。因此,发现血小板血管内聚集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表明患者有出现相关风险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支架术后的病人,应定期监测血小板聚集功能,以防止再狭窄或再堵塞事件的发生,及早发现再次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及早干预。
(5)术前检测,排除隐患:当血小板凝聚明显降低,则术中有出血的风险。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了解患者功能是否存在低下,为患者择期手术提供依据,降低手术出血风险。
主持人
基因检测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后是否出现抵抗?
陈医生
其实这也不是个例,在人群中,大约4%-30%的患者应用常规剂量的氯吡格雷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5%~6%的支架植入患者,常规服用氯吡格雷后却再次发生心梗。这种情况,我们称作“氯吡格雷抵抗”,也就是所说的疗效差或无效。氯吡格雷在很多人中间发现疗效各不相同,主要原因受到每个人基因不同、药物的相互作用(比如同时服用同类药物,如布洛芬)、患者依从性差(就是不按时、按量的服药)、糖耐量或血糖异常、肥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基因多态性(也就是每个人的基因不同)在其中扮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直接参与氯吡格雷的吸收、代谢、转运和活化的物质,如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蛋白、受体和离子通道等相关蛋白,这些物质都与基因有关。基因的不同是导致每个人服用同一种药物以后药效不同的内在因素。
同样,服用阿司匹林却不能使患者免于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在临床上也不少见,表现为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情况下仍然发生了心脑血管病事件。临床上有5%~60%的患者虽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却不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活性,仍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
通过检测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两个药物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也就是基因是否有突变发生),进而对患者是否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后,容易诱发药物抵抗的风险,以及药物治疗是否有效进行科学的评估。
主持人
血栓弹力图检测实验如何判读呢?
陈医生
普通血栓弹力图检测的MA值,能够反应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激活程度。比如当患者发生急性心梗、急性脑梗或其他急性缺血性事件时,血小板处于激活状态,MA值很高,可以使用普通血栓弹力图检测的MA值,检测血小板活性,从而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对患者的疾病进展做出判断。
普通血栓弹力图检测的R值,可以反应凝血因子活性,以及可以反应抗凝药物对凝血酶的抑制情况。例:根据R值得延长程度,判断患者体内凝血因子的活性及抗凝药物的效果,从而判断是否有高凝血栓风险、低凝出血风险。
服用阿司匹林抑制率大于50%起效,服用氯吡格雷大于30%起效,MA值在31-47效果最佳。
临床上,医生通过血小板聚集实验、基因检测、血栓弹力图的联合检查,对患者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测定和评价,能更加合理的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的治疗更加安全和有效。
主持人
血小板聚集监测用药后检测时间?
陈医生
血小板聚集实验需要空腹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稳定给药2天后采血,服用阿司匹林稳定给药2天后采血,替格瑞洛给药至少24小时。
主持人
好的,感谢陈医生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讲解。
这些期节目下来,多位医生讲到了脑卒中的诊断、治疗、预防、康复,关键在于时间。下面我们再次有请刘医生来说一说。
刘医生
好的,主持人,特别感谢提供的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脑卒中的相关知识。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率和致残的首位原因,中国目前卒中发病率一直在逐年递增。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脑卒中,大脑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占人体总耗氧量的四分之一。正常状态下,心脏射出的血流通过脑血管传送到大脑的各个部分,为脑神经系统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当由于疾病原因导致脑血管的堵塞或者破裂出血,引起脑血流的循环障碍,相应的神经细胞由于缺乏足够的氧气供给而在几分钟之内死亡。受这些神经细胞控制的身体机能也会随之失去作用,这就是脑卒中。
由于死亡的大脑细胞无法替换,因此脑卒中造成的后果通常是永久的。
主持人
那脑卒中分为哪些类型呢?
刘医生
根据脑卒中发病的机制是脑血管堵塞或者是破裂,我们将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80%)和出血性脑卒中(20%)。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
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出血性脑卒中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80%是由于高血压控制不佳所致。
主持人
请问该如何快速识别脑卒中?
刘医生
1.让病人示齿或微笑,看口角是否歪斜;
2.让患者闭眼,双上肢伸出10秒,看是否下落;
3.令病人说句话,看是否清晰。
只要其中任意一个异常的表现,高度提示脑卒中发生;
总结一句话:言语含糊嘴角歪,医院。
在此特别提醒:如果提示脑卒中,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呼叫救护车,并简单描述病情,让急救医生做好抢救准备,尽快就医,切记不能等,不能等天亮,不能等家人有空余时间,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
目前正值秋冬季,是脑卒中的高发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脑梗塞最常见,一发病,紧急送往可以溶栓、取栓、医院进行救治,脑卒中一旦发生,时间是关键,一定要在发病6小时的*金期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如果考虑为大血管病变或溶栓疗效差还需介入取栓或支架植入等方法,总之要以最快的速度开通血管,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
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患病后要第一时间就诊,总有一种侥幸心理,会认为自己能扛过去,且不知在这个扛的过程中就把自己给耽误了,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留下终身遗憾。最后,请相信,我们医生始终是与患者及家属站在一条战线上,共同打败病魔的。
谢谢主持人!谢谢听众朋友!
今年,河北省卫健委、省财*厅、省残联等六部门联合开展康复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作,在全省医院康复医学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组成的连续性康复医疗体系,形成住院康复、门诊康复、居家康复紧密结合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旨在预防和减少残疾的发生,减轻残疾程度。提醒大家,脑卒中后,早一点进行康复治疗,减少后遗症,提高生活质量。
医院每周二10:00-11:00推出健康知识讲座,收听频道是廊坊广播电台调频95.1。
收听方式可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