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
对于非急性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完全闭塞和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高的患者,尽管有药物治疗方法,但其最佳治疗方法尚未确定。我们的目的是评估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对这些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短期效果
研究方法我们在前瞻性数据库中回顾性的收集了22例非急性症状性MCA完全闭塞患者的资料,这些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并进行了血管内再通治疗。所有闭塞的病变都用常规的球囊预扩张,然后术者决定是否再用紫杉醇涂层的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或者进行治疗性的支架植入。分析的变量包括再通手术的成功率、围手术期的结果和近期随访的结果,如再狭窄率和卒中的复发情况。结果
患者的成功再通率为95.5%,其中14例患者接受球囊血管成形术和7例接受治疗性支架置入术。7例患者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1例持续的神经功能缺损。在中位数为5.0个月的临床随访中,只有1例患者因术后颅内出血而停止抗血小板引起脑缺血症状。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结果(mRS:0-2)的比例为85.7%。术后平均4.5±1.84个月进行血管成像随访,9例患者接受了脑血管造影检查和1例患者接受了核磁血管成像检查。1(10%)例患者出现了无症状性再闭塞。
数据表格随访患者示例图
管壁穿孔示例图
讨论
据我们所知,这是例数最多的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治疗非急性症状性MCA闭塞的研究。我们初步论证了血管再通治疗药物治疗失败的非急性症状性MCA闭塞性疾病的可行性。
在中国,据估计,脑缺血发作占脑卒中病例的33-50%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50%,且与卒中复发的高风险和预后不良有关。迄今为止,随机临床试验没有发现血管内再通对症状性颅内动脉闭塞的益处并且优于药物治疗。然而,这些研究中无一针对药物治疗失败的颅内动脉闭塞患者。此外,对于血流动力学受损的患者,颅外-颅内动脉搭桥术的疗效还没有在大型研究中得到确凿的证明。考虑到难治性患者卒中复发率可能高于之前的随机试验报道,血管内治疗仍是一种选择。
非急性大脑中动脉的闭塞的血运重建在一些先前的病例报道中呗研究过,但是还没有对于这种治疗手段的对于患者的适用性达成一致意见。Aghaebrahim等报道4例球囊扩张及支架术后再通成功率为%,但1例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只有2例患者的mRS评分达到0-2分。马宁等人报道两例成功的支架植入病例,其中一名患者出现了复发的TIA情况及80%的再狭窄。在我们的研究中尽管只有7例患者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与之前的研究相比支架植入率更低,但我们的血运重建比例较高。在理论上,颅内支架植入术比初级的血管成形术具有更大的优势,可以防止早期弹性回缩、负性重塑和急性夹层。但是SAMMPRIS研究者发现对于严重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接受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后联合药物治疗相对于单纯药物治疗,具有更高的卒中复发率及死亡率。在最近的一篇综述中,Padalia等人总结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应仅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药物治疗反复失败的患者。此外,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药物球囊对药物洗脱支架是一种可行的替代品,同时,新型的神经系统药物涂层球囊的出现更加进一步的提高了颅内动脉应用药物涂层球囊的可行性。
先前的研究表明,非急性大脑中动脉的闭塞再通可能是安全的,我们回顾了7项研究,共纳入3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后进行支架植入或球囊扩张的患者,成功再通率为79.4%,只有两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此外,一项最近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显示在大流量的中心(每年30例颅内支架以上)进行血管内再通治疗后30天内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更低。在我们的研究中,虽然7(31.8%)例患发生了围手术期并发症,只有一名远端分支闭塞的患者留下了持续的神经功能缺损,一名患者因术后血压控制不当出现了高灌注综合症。9例颅内出血患者可能为高灌注或双抗治疗后出血性转化恶性所致。管壁穿孔发生于2例患者,同时,幸运的是他们在弹簧圈填塞后无新的症状和体征,这意味着或许弹簧圈填塞对于穿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1例管壁穿孔出现在病变横贯处,我们根据双侧大脑中动脉的对称性和对侧M1段成角,我们怀疑闭塞的M1段是成角的,同时高选择性的造影也证实了闭塞的M1段过度弯曲。微导管血管造影显示闭塞段较长(10mm)和远端血管系统较纤细,表明实际闭塞时间远早于DSA证实的时间。因此,我们推测迂回、成角、闭塞时间长和闭塞病变长可能是管壁穿孔的危险因素和再通失败的重要原因。
尽管有手术的潜在风险,但症状性MCA闭塞伴血流动力学障碍的自然病程被认为是较差的,我们的系列研究表明,在选择之后的患者中,非急性期的再通治疗似乎是有效的,85.7%的患者获得了良好的结果,在平均5.0个月的临床随访中,卒中复发率仅为4.8%。
总结
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对于药物治疗失败的非急性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MCA闭塞性疾病患者或许是可行的。
文献出处[1]. Zheng,M.,etal.,EndovascularRecanalizationofNon-acuteSymptomaticMiddleCerebralArteryTotalOcclusionandItsShort-Term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