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上肢、下肢动脉血供受阻,可能使肢体产生缺血症状、体征,即为周围动脉病。通常男性较女性高发,且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
其诱发因素与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相似,包括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过量饮酒,进食油腻等等。研究显示,吸烟可导致发病几率增加2-5倍;糖尿病可导致发病几率增加2-4倍。
本病多见下肢受累,受累部位常与病变血管部位相关,典型症状可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其主要特点为患者在运动后局部产生麻木无力、疼痛感,停止运动症状即可缓解。如病变未得到及时、规范治疗,进一步加重,可出现静息痛,提示已出现血管闭塞。
检查可在患者血管狭窄部位闻及收缩期杂音,病变远端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可明显发现患肢温度较低,皮肤苍白、透亮,且患者多有营养不良症状,毛发稀疏。
此时可通过辅助检查,如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动脉造影等同患者体征一起诊断。
肢体位置改变测试可对疾病做到初步诊断。具体步骤为将患者肢体自高位下垂,如浅表静脉充盈时间>15s,或肤色逐渐发红时间>10s,提示存在动脉狭窄,已经侧支形成不良。也可将患者肢体抬高,约为60°。如在60s内肤色转白,也需注意动脉狭窄的可能。
除此之外,临床上最简单、常用的检查方法为踝肱指数测定。需测定患者踝动脉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比值。一般情况下,比值≥1。<0.9提示存在异常,<0.5提示存在严重血管狭窄,可通过血管造影等方法确诊。
一旦确诊为周围动脉粥样硬化,需根据患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应积极干预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如患者既往存在抽烟、饮酒史,需戒烟限酒;患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需积极控制血压及血糖。日常应均衡、清淡饮食,避免饮食油腻、刺激。
如患者已经存在静息痛,可在夜间休息时适当抬高床头,以减轻疼痛。日间应鼓励患者积极锻炼,如坚持步行,程度以患者无不适症状出现为宜。
当患者症状较为严重时,需同时应用药物治疗。比如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或血管扩张剂。
如果经过积极内科治疗后患者症状仍未改善,建议进行导管介入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