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综合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CIT2019葛均波锐意进取我所理解
TUhjnbcbe - 2024/8/11 8:58:00
国内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中,医师的技术水平与器械的辅助作用相辅相成。近年来,随着技术与器械的不断创新,CTO治疗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年3月31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七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上,医院葛均波院士从正向CTO-PCI技术创新、逆向CTO-PCI技术创新、充分理解利用血管结构概念以及中国专家的CTO-PCI技术创新等四方面详细解析了近几年来CTO技术的发展。

CTO-PCI技术发展历程

CTO-PCI技术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由最初的Parallelwire(平行导丝技术)到Retrograde技术(逆向技术)、ReverseCART技术(反向控制性正向和逆向内膜下寻径技术)、ADR技术(直接正向夹层再进入技术)、Hybrid策略(杂交策略)到如今的AGT技术(主动迎客技术)。葛院士表示:想要成长为一个高级CTO术者,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再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现阶段,我们很注重创新,而规范化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同时还需要进行灵活运用。创新的第一步就是对CTO-PCI推荐路径流程(Figure1)的熟练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与转换。

Figure1

CTO-PCI推荐路径流程图

正向CTO-PCI技术创新

导丝难以突破的近端纤维帽处理方法:Carlino技术是将微导管推进到假腔,注射造影剂,形成可视的夹层面,进一步调整导丝进入的方法,但我个人并不赞成初学者使用该技术。BAM技术(球囊辅助微夹层技术)是将小球囊尽可能推送到近端纤维帽的远端,扩张起来,直至球囊破裂导致近端纤维帽出现小的夹层面,内膜下进入通过闭塞段,然后进一步推进第二个球囊。ScratchandGo技术是用坚硬的导丝扎进血管结构内,形成夹层,然后把微导管送入一点(不超过1~2mm),再换亲水导丝进行knuckle。KDL双腔微导管,为CTO手术中IVUS的应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IVUS指导下进一步提高CTO开通的成功率。平行导丝技术应尽量早用,血肿太大时会使效果较差,另外,建议KDL基础上应用平行导丝技术。同时,需依据路径合理进行导丝升降级,一般情况,我们并不建议使用亲水导丝以及Gaia系列导丝进行穿刺。STAR技术(内膜下寻径及重入真腔技术):导丝在内膜下故意往更远段knuckle,一般会到血管分叉附近进入真腔,微导管跟进到真腔处做标记,再球囊预扩重入真腔部位。STRAW技术需再送入一根导丝加一个OWT球囊,在纤维帽近端扩张球囊,抽去导丝,用针筒抽吸掉血肿,这是堵住入口减少血肿再入真腔的技术。

逆向CTO-PCI技术创新

近几年发展最快的就是逆向CTO-PCI技术,它促进了器械的发展,使CTO-PCI的成功率得到了提高。对于逆向CTO-PCI技术,器械的选择十分重要,在合适的侧支选择合适的微导管,能使术者的操作事半功倍。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冠状动脉血管解剖,了解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过程,在进行逆向操作时选择适合的侧支十分关键。冲浪技术:我本人不太支持这项技术,可看见的不一定能成功,不可见的,也不一定不能成功,但在某些时候,确实还是可行的。因此,在肉眼不可见的情况下,可进行尝试。对于reverseCART,其关键点在于多体位显示正逆向导丝无限接近。同时,影像技术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CTO-PCI导丝的位置。

充分理解利用血管结构概念

想要做好CTO病变,首先得理解血管结构,分清内膜、中膜、外弹性膜等血管壁结构。CTO病变患者血管结构并不完整,被斑块所破坏,只要在外弹性膜内建立血管通道即可。我个人认为,CTO-PCI过程中出现假腔并不可怕,只要将真腔与假腔接通就会有较好的结果。为了提高手术效率,我们推荐使用knuckle+ADR技术;正向、逆向闭塞段内使用knuckle;对血管行走不确定时使用knuckle。

中国专家的CTO-PCI技术创新

主动迎客技术(ActiveGreetingTechnique,AGT)是指将子母导管深插管(Guidezilla延长管,4或5Fr内导管等)与逆向CART技术或逆向导丝通过技术结合的技术,有利于导丝体外化。葛院士在生动地解释时表示:这项技术就像我们请远方客人到家里来做客,客人不认识路,你告诉他下了高速往前走米再右转,右转看到红绿灯再左转,客人走着走着就迷糊了;你不如干脆叫你儿子到门口或到高速公路出口的地方,别耽误时间主动去迎接一下。同样,在逆向导丝通过的过程中,我们希望逆向通过CTO病变,不如“派”一根导管前去接应逆向而来的导丝,避免逆向导丝“迷路”。

总结与展望

葛均波院士在最后总结时表示:我们应规划并积极推广CTOCC流程,做到理念创新;借鉴外周等同行的介入理念进行技术创新;依靠创新学院,注重医师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实现器械创新;最后,我们可利用中国人群大的优势,积极开展原创性临床研究,切实做到研究创新。

1
查看完整版本: CIT2019葛均波锐意进取我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