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在战时物质贫乏的年代,很多身居要职之人都有朴素节约的习惯。
曾统治山西38年的阎锡山,在台北去世时,棺材里就只有一把剪刀,关于这把剪刀,这里头有什么说道的吗?
阎锡山是山西五台山人,出生于年,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年辛亥革命爆发,当时他28岁,有着一腔改革热血,杀死了山西巡抚陆钟琦后,自立为山西都督。
不得不说,他的勤俭节约是出了名的,一日三餐基本都是青菜萝卜,即使是偶尔叫部下吃饭,桌上也无非就是多了一碟花生米和一坛老酒。他吃完饭后的碗,跟没有用过一样,一粒米都看不见。
值得一提的是,阎锡山虽然对自己吝啬,但是,对部下和人民却很好,该发的军饷从来不克扣,该用在家乡建设上的资金,一分都不会少。当时,山西在他的管理之下,水利、铁路、教育等事业闻名全国。
因为注重教育,阎锡山被公认为中国的“义务教育第一人”,知名教育家陶行知都称赞道:“除山西有义务教育外,其他地方绝无义务教育可言。”在当时全国的入学率只有大约20%,只有山西达到了80%。一个每天吃青菜萝卜的人,却为那么多孩子提供免费受教育的机会,连食宿和衣服都不收学生一分钱,且不说世人后来对他的评价怎么样,这种行为实在让人敬佩。
跟随蒋介石到了台湾以后,阎锡山不仅“节流”,还亲自“开源”。
年,阎锡山搬到了台北丽水街的一处偏僻的小楼里。说是小楼,其实就是几间茅庐,可阎锡山是过惯了贫苦日子的人,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不过,跟随他一起到这的家属及部下有四五十人,也只得如此清贫度日。
原本四周长满杂草的地方,加盖了9间房子,但是,这几间房子非常粗糙,竹片糊泥巴做墙,茅草盖做顶,勉强能遮风躲雨,不过这也有一个问题,台湾是个岛,经常有台风天,这种房子可是撑不住的。阎锡山听劝,灵机一动,想到了山西老家的窑洞,然后雇了工人,带几个部下一起做了几个窑洞,还给它们取名叫“种能洞”。
为了让部下生活条件能够好点,阎锡山向当地部门租了一块山,专门用来耕种,散养了一些鸡、鸭、猪等,还种了很多橘子树和松树。然而,这种方式只能解决伙食问题,为了解决用钱问题,阎锡山又开了个印刷厂,只可惜,因为效益不好,还是倒闭了。
因为阎锡山到台北后一直没有管理什么政务,只是每日写作,一些随从、部下虽然忠心,却总要为自己考虑,于是,都渐渐离开了种能洞,另谋发展,这也让他的压力小了些,在写作上变得越来越勤勉。除了家人和偶来来看望他的老朋友,最常陪伴阎锡山的,是一支钢笔和一把剪刀,钢笔用来写作,剪刀用来修剪胡子。
阎锡山每天都是雷打不动的作息,7点起床,午饭后休息两小时,晚上10点睡觉。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写作,偶尔一些教授、军官等来拜访他,也不会耽搁太久,一来,已经不是战争年代了,讨论的无非是些民生、管理问题;二来,自己这也没有什么好招待的。
但是,蒋介石夫妇还是对他念念不忘。因为山上交通不好,不方便去,阎锡山也不爱出门,很难联系到他,于是,让人装了一部电话在他那里,这才解决沟通交流之需,同时也能够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年,阎锡山在种能洞写作已经近9年了。这九年里,由于年纪大,他的身体也渐渐不行。医院检查,被查出了冠状动脉硬化和糖尿病,医生叮嘱他少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可是,阎锡写的那些书每一本都是怀着对大陆的执念和对共产党的不满写下的,想要保持心情舒畅,何其难也。可惜,那本《三百年的中国》还没写完,就因严重医院。
医院呆上两个月,阎锡山就按捺不住要回家继续写作,这时的他,深知自己大限将至,只是还有想说的话要说出来,想做的事要做完,这才人生无憾,于是,不顾周围人的劝阻又回到了家中。
年,阎锡山带病完成了最后一本书稿后,几乎躺在床上不能行走,几个月了也没好转。在年5月22日,医院急救的阎锡山停止了呼吸,享年78岁。
部下在草庐周边找了几遍,都没有找到值钱的东西来做陪葬,最后,只能用钢笔和这把剪刀当作陪葬品。曾经跟着阎锡山的警卫员看到这把剪刀之后,感慨地说道:“就拿它来陪葬吧,他生前想事情的时候,就爱用这把剪刀剪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