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农户反映,喷过调节剂后没有效果,不知道咋回事?其实,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的调控是多方面,但在实际应用时,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不稳定,甚至有副作用,这是因为生长调节剂的药效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的。
一、环境因素
1、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调节剂的作用效果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升高会加大叶面角质层的通透性,加快叶片对生长调节剂的吸收。同时温度较高时,叶片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较强,植物体内的水分和同化物质的运输也较快。
2、湿度:空气湿度高,作物叶面上的药液不容易干掉,从而延长叶片对调节剂的吸收时间,进入植物体的药液量也相对增多。所以,空气湿度大有利于延长吸收时间,提高吸收效率。
3、光照:阳光下,叶片气孔开放,有利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渗入。同时,一定的光照强度,可促进植物的蒸腾和光合作用,加速水分和同化物质的运输,从而也就加快了生长调节剂在植物体内的传导。
4、其他环境因素:比如施药后4小时内遇雨,应酌情补喷。
二、使用技术因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药效与使用时的技术操作有关:
1、施用部位:作物的不同部位对调节剂的反应敏感度不同,使用时需要考虑施用部位,比如:根系对吲哚乙酸的反应最敏感,芽次之,茎最迟钝,所以用吲哚乙酸促进幼苗生长时,最好采用灌根或蘸根的方式,而不是全株喷洒。
2、施用时期和方法:这决定于调节剂的种类、药效延续时间、预期达到的效果以及作物生长发育阶段等因素。如:黄瓜使用乙烯利诱导雌花形成,必须在幼苗三叶期使用,过迟用药,则早期花的雌、雄性已定,达不到诱导早花的目的。
施用方法也明显影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效果,农业上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方法有喷洒、浸蘸、涂抹、土壤处理和树干注射等,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喷洒和浸蘸法。
3、使用浓度:确定调节剂在不同作物上的适用浓度是生产上最重要的问题。最适浓度也因地区、年份而变,所以最适浓度也有一定的变动范围。在关键时刻用1次即有效,但如果有效应用期较长,或需较长时期保持效果,可以分次应用。有报道,在应用延缓剂抑制生长时,小剂量多次比大剂量一次应用效果好。
配制药液用水的硬度不同,可能会影响药剂的分散、溶解、稳定性及吸收效率等;另外,被污染的水是不能用来配制药液的。
4、混配使用:几种生长调节剂混合或先后施用是调节剂使用的新趋向,但是有些药剂是利用其互相增益的作用,有些是利用互相拮抗的作用,不同的目的混用也不同。与杀菌剂或杀虫剂等农药混用时也应该注意,不是所有的药剂都能混合使用,各个药剂的性质不同,尤其注意碱性药剂和铜制剂,混用时不能想当然,一定要考虑药剂的特点和作物等因素。
三、药剂本身因素
1、调节剂本身质量:目前,调节剂生产企业参差不齐,加之市场监管滞后,经常有不合格产品或假冒伪劣产品,严重影响使用效果,选用时最好从正规渠道购买正规厂家的产品,购买时一定要核对三证号等产品标识信息。
2、调节剂剂型:剂型影响药剂吸收、运输、稳定性等,生产上要结合药剂理化特性和应用对象,开发适当的剂型。如三十烷醇在水中溶解度极低,难以被植物吸收,开发出的微乳剂型,提高了吸收运转速率,扩大了应用范围。在使用时,也要根据作物类别和时期,选用适宜的剂型。
3、辅剂:调节剂生产时会添加一定的渗透剂、增效剂、展着剂、抗蒸腾剂等助剂,可以增加调节剂稳定性,提高吸收和利用效率,助剂的质量好坏及含量也影响使用效果。
四、作物因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一定要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且作物长势良好时使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生长调节剂要发挥其作用,还与在作物体内的吸收传导有关。首先,调节剂必须以各种方式渗入植物体内,并到达作用部位才能发挥其效应。叶部是药剂进入植物体最主要的途径,所以叶片的理化性质也影响药液的吸收,比如,角质层厚的吸收的速度相对慢些,吸收的药量也会受影响,叶面湿度高时利于药液的吸收。
五、栽培管理因素
不管多么高效的调节剂,都需要保证充足的水肥供应,合适的栽培密度等,只有栽培管理措施得当,才能保证施用效果。
若作物上有病虫害发生,需要先控制病虫害,然后再考虑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于调节剂不具有肥效,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后,应该加强肥水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发挥最佳效果。
因此,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要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合理施用调节剂,以保证施用效果。
来源:综合资料整理转载请注明!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