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出现了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假阴性”情况,即患者本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但核酸检测报告呈阴性。对这一存疑,2月9日下午,医院呼吸内科的主任高占成,出席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西直门办公区新闻发布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患者出现检测假阴性的情况比较复,但目前对于确诊新冠肺炎,核酸检测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
医院呼吸内科的主任高占成:
任何病毒的核酸检测检出率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也不例外,它检出假阴性也是在所难免,同时检测检出率的结果也和患者本身病情轻重程度、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取样采样的方式方法和实验室自身的检测条件等等多种因素相关。对于确诊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要是检测结果阳性,我们可以确诊为新冠肺炎,如果初次检测结果阴性的属于疑似病例患者,按照卫生健康委现行诊疗方案的要求,医院进行隔离治疗,严格观察。
而针对外界关心的“气溶胶传播”、“农产品运输安全”、“生活环境过度消毒”等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处呼吸道传染病室主任冯录召也专门进行了解答。
1.目前尚没有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
近日网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气溶胶传播可能也是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之一,能否介绍下气溶胶传播的传播路径?今后还能开窗通风吗?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处呼吸道传染病室主任冯录召: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例多可以追踪到与确诊的病例有过近距离密切接触的情况,这符合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特征。
那么什么是气溶胶传播呢?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也可能发生气溶胶传播,例如进行临床气管插管等专业医疗操作时。但目前尚没有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
有的网友还问,空气中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还能开窗通风吗?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飞沫传播距离很短,一般在1-2米内,不会在空气中长期漂浮。因此,我们强调呼吸道礼仪,咳嗽、打喷嚏要转身、扭脸躲开别人,要用纸巾或肘部掩住口鼻,强调与其他人保持至少1米距离的安全线。从这个角度讲,在日常通风环境下,空气中一般不会有新型冠状病毒。所以建议每天至少两次开窗通风,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措施,但是提醒大家,注意保暖。
对于防护措施,一般的工作生活条件下,采取正确佩戴口罩这种飞沫传播防护措施,足以保护普通公众不被感染。大家不必恐慌。
2.新冠病毒通过飞沫、直接接触等方式污染到蔬菜、肉和水果的几率很低
不少网民关心,农产品在运输、售卖等过程中是否有附着新冠肺炎病毒的可能?农产品买回家后应该如何处理才能放心食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处呼吸道传染病室主任冯录召:
病毒通过飞沫、直接接触等方式污染到蔬菜、肉和水果的几率很低。蔬菜、肉、水果买回家后先用流水清洗。有人说是不是多放几天比较安全,我们建议新鲜蔬菜、水果不要放置太久再吃,暂时不食用的肉类要冷藏、冷冻,因为如果放置时间过长,可能变质滋生大量细菌,吃了之后反倒对身体不好。记得不要生食,蔬菜、肉类应炒熟吃,水果的话尽量削皮,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开。病毒在温度56℃状态下30分钟内就能被杀死,而炒菜等温度能达到℃甚至更高。也要提醒大家,处理过后还是注意及时洗手。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是否经粪-口途径(消化道)传播,虽尚待进一步明确,但通过将食物洗净煮熟,“饭前便后”洗手等方法可预防病毒经消化道传播。
3.面对新冠疫情,生活环境过度消毒不可取
针对网友关心的生活环境消毒问题,有的网友不知道该如何消毒,有的过度消毒,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处呼吸道传染病室主任冯录召:
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现在有的地方比如车辆进小区或单位时,车辆轮胎都要消毒,或者对着马路喷洒消毒剂,这属于过度消毒。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不宜过度,还是要按照规范来做,并且要注意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