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2月13日讯(通讯员陈铭颗)春节假期结束了,企业陆续复工。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家热爱工作,也担心安全。
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员工?如何进行人员出入管理?如何消毒?遇见异常情况如何处理?别担心,长沙疾控专家为你送上防疫指南。
成立防控指挥机构,制定本单位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
企业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本单位疫情防控工作,拟定适合本单位的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监督检查各部门防控工作落实情况。对突发疫情事件应急处置进行决策,调动各应急处置力量和物资,及时掌握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全面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设立疫情防控应急处置管理办公室,负责防控工作的综合协调与日常管理。
做好防控应急准备
(一)物资准备
根据企业的规模、员工数量,准备充足的医用口罩、洗手液(肥皂)、消毒药械、测温仪等防控物资(储备用量不少于两周)。
(二)设置临时隔离医学观察点
结合企业情况设置临时隔离医学观察点。
(三)设立医务室
有条件的生产园区或大型企业可增设医疗点,也可与辖区医疗机构加强联系对接,定点帮扶。
(四)健康宣教
办公场所显著区域可采用视频滚动播放或张贴宣传画等方式开展防控健康宣教。
落实日常防控措施
(一)进出人员管理
门岗应设置体温检测点和隔离区,体温异常者引导入隔离区接受隔离观察。外来人员应同时进行有关信息登记。
(二)工作场所消毒
1.公共区域和公用物品消毒
(1)办公室和会议室。首选自然通风,开门开窗保持空气对流,每天2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不能自然通风的,可采用机械排风。出现疑似病例时,应进行终末消毒,方法是用3%的过氧化氢消毒液和0.5%过氧乙酸消毒液喷雾消毒,密闭作用30分钟后,开门开窗通风。
(2)电梯。在无人和密闭环境中,采用3%的过氧化氢喷雾对电梯间内空气和表面进行消毒,使用剂量20ml/m3,空气作用和表面消毒时间30分钟。同时用3%的过氧化氢对电梯间开关、按钮进行擦拭消毒。电梯消毒频率为每天2~4次。
(3)地面。地面和每楼层公共走廊等用mg/L~mg/L的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湿式拖地,地面消毒频率为每天1-2次。
(4)高频接触物体。每天对开关、按钮、扶手门把手、水龙头、桌台面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消毒,用含乙醇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也可采用消毒湿巾进行擦拭消毒,或者用有效氯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同时做好清洁消毒记录。高频接触物体消毒频率为每天2~4次。
(5)餐(饮)具清洗后,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分钟,也可采用红外线消毒柜进行消毒,或者采用有效氯含量为mg/L溶液浸泡消毒30分钟,消毒后应将残留消毒剂冲洗干净。餐(饮)具消毒于清洗后进行,每天3次。
(6)卫生洁具可用有效氯含量为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待用。卫生洁具消毒频率为每天2~4次。
(7)衣服、被褥、座椅套等纺织物可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30分钟,或先用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然后常规清洗。
2.手消毒
电梯门口应放置速干手消毒剂,方便电梯进出人员进行卫生手消毒。盥洗室内洗手设施运行正常,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3.垃圾处理
垃圾桶等垃圾盛装容器定期消毒,可用含有效氯~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或者采用消毒湿巾进行擦拭,消毒频率为每天2~4次。
4.食堂卫生消毒
食堂复工前,应对食堂食品各个区域进行全面消毒杀菌,可用有效氯为mg/L的含氯消毒剂对地面和可能被污染的墙壁等表面擦拭或喷洒消毒,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对每餐餐饮具、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和加工用具进行充分清洗消毒。餐厅每日消毒,就餐结束后可用有效氯mg/L的含氯消毒剂、75%酒精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为对餐桌、座椅等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
(三)个人防护
1.注意个人防护。进出办公场所时,须正确佩戴医用口罩。
2.勤洗手。
3.注意身体状况。当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应佩戴口罩及时去定点发热门诊就医,避免乘公共交通工具。
(四)食堂防控
1.进入就餐区域时必须佩戴口罩。采取分餐制,错峰就餐。在食堂外设置洗手台,备洗手液或免洗手消毒剂。
2.食堂工作人员均需佩戴一次性帽子、口罩、手套等,避免直接手触肉禽类生鲜材料,摘除手套后要及时洗手。
如果出现疫情,该如何应急处置?
(一)疫情划分
1.未发现病例,指单位职工未发现新冠肺炎病例(包括疑似病例、确诊病例、轻症病例、无症状感染者)。
2.出现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干咳、咳痰、鼻塞、流涕、咽痛、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关节酸痛、气促、呼吸困难、胸闷、结膜充血、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等)病例,或聚集性发病。
3.出现病例或聚集性疫情
出现病例,指单位职工出现1例新冠肺炎病例,尚未出现续发病例。
聚集性疫情,指14天内在本单位发现2例及以上确诊病例、轻症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病例间可能存在因密切接触导致的人际传播或因共同暴露感染的可能性。
4.传播疫情
指在单位职工14天内出现2例及以上感染来源不清的散发病例,或聚集性疫情起数较多且规模较大,呈持续传播态势。
(二)疫情报告流程
当发现疫情时,发现人或疑似病例本人应立即将疫情发生的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人员、症状、人员数量等)报告疫情防控应急处置管理办公室,企业单位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将疫情信息2小时内报所在地主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三)疫情处置要求
1.当未发现病例时,各企业按照《长沙市生产企业开复工新冠肺炎防控方案》要求,开展下列工作。
(1)加强组织管理;
(2)做好人员的摸底调查;
(3)开展健康教育与培训;
(4)加强园区内人群的健康监测;
(5)做好信息收集与报告;
(6)开展环境卫生治理;
(7)加强工作场所通风与消毒;
(8)限制人员聚集。
2.当出现可疑症状病例或聚集性发病时,除做好上述8项处置措施外,启动疫情报告流程,做好人员救治排查与报告。
(9)企业安医院发热门诊诊治排查,根据病情需要也可联系街道社区或拨打急救电话送医。
(10)将相关密切接触人员安排进入临时隔离医学观察点单间隔离。
3.当出现病例或聚集性疫情,除做好上述10项措施外,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包括做好密切接触者的管理;配合相关部门严格落实流行病学调查、消毒等防控措施。
4.当出现传播疫情,除做好上述措施外,将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县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组织专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对厂、区(划分的疫点、疫区)进行封锁,必要时停工歇业。
5.做好健康教育与舆情引导。积极做好员工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更好地配合治疗和隔离观察。及时对舆情进行正面引导,尽快恢复单位正常秩序。
6.做好信息汇总及上报。企业内部加强信息互通,确保病例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加强与街道社区、疾控部门的联系,及时汇总分析疫情处置信息,按要求报告主管部门。疫情处置结束后,企业应收集、整理应急处置工作记录、方案、文件等资料,组织各部门对应急处置过程和应急处置保障等工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整改意见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