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运动呈“井喷式”发展,现在‘跑马’在我们生活圈子里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一个人跑就带动了一群人。为了能参与这项活动,很多人都会抽空去夜跑,去锻炼。而国内的比赛已经从十几场变成每年几百场的爆炸式增长,并且跑马拉松猝死的人不断提高。
年广州马拉松,一名大学生在10公里终点倒地猝死;
年3月31日,苏州金鸡湖半程马拉松,一名25岁女选手在18公里处倒地,送院后不治;
年5月27日,昆明马拉松赛,一名大学生在16公里处昏倒,抢救1小时后离世;
年7月19日,张家口?康保草原国际马拉松比赛,一名半马参赛者在18公里处死亡;
年12月13日珠海马拉松,年仅30岁,特种兵出身的一名选手在半程终点附近倒地猝死;
年1月25日,一位参加香港马拉松的香港科技大学男生,在临近10公里终点处晕倒,送院后医治无效死亡,年仅24岁…...
等等等等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词“运动性猝死”,根据英国媒体的统计,马拉松比赛中选手猝死的概率为每10万人中0.8人。
什么是运动性猝死?根据医学界对猝死的定义以及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情况,目前普遍将运动性猝死定义为: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
运动性猝死是一种运动性病症,是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立即出现了相关症状,最终发生非创伤性死亡。心源性猝死是运动性猝死的主要表现形式,如心肌炎、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心肌肥厚等。
有统计显示,每年我国猝死病人大约50多万,近80%发生在家中,20%发生在路上或公共场所。其中青少年约占30%,男性多发,约为女性的4倍。马拉松比赛是运动性猝死的重灾区。事实上,马拉松运动的由来就是为了纪念一个运动性猝死的青年士兵——跑回雅典报告胜利喜讯的菲迪皮德斯,而伦敦马拉松自年赛事创办以来,已经有11名跑手不幸猝死。
运动性猝死的原因直接因素
马拉松猝死里大多数是“心脏猝死”。心脏猝死里由于心律不齐而引起的占绝大多数。导致死亡的心率不齐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心脏骤停”。
心室细动有的人有“器质性心脏病”,有的人没有。有的话就是“心肌梗塞”“心肌炎”等。不管有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只要陷入心室颤动这样的心率不齐,心脏就不是跳动了,而是震动。心脏接近于停止的状态。如果放任不管,就会完全停止跳动,导致死亡。马凡氏综合症、心肌肥厚、冠状动脉畸形、心肌炎、心脏瓣膜闭锁不全等心脏结构性问题均会引发“心脏骤停”,导致猝死。
其他间接因素
除了这些在心脏和脑部的结构性问题,导致运动性猝死的缘由还有一些间接的因素。例如感冒、发烧后,有些人认为跑跑步、出出汗,感冒自然就好了,事实上正相反,因为感冒发烧使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运动会进一步加速免疫力下降,病*易于入侵,如果入侵心肌,会形成病*性心肌炎。
这就是为什么马拉松赛会要特别提请参赛队员说明比赛前一周有无感冒的原因。
还有就是没经过系统训练,或是有过训练但停止了一段时间没有跑马拉松的参赛者,突然报名参加比赛,也会出现心脏不堪重负而停跳,导致猝死的状况。此外,服用药物(兴奋剂),忽视准备活动、整理活动,情绪紧张,过度兴奋等也会引发运动性猝死。
如何预防猝死?首先,运动前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健康状况,进行体检以及早识别潜在的高危因素,其中高危人群如家族中有心脏病史、脑血管意外病史或猝死病史,本人有心脏疾病史、晕厥病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冠心病家族史的要特别小心。
参加较强运动之前一定要经过严格体检,例如未经过严格体检和没有训练基础的人不应该参加长时间或高强度的比赛活动。定期体检非常重要,特别是心血管系统,对于运动员来说,在参加剧烈运动或比赛前更是如此,同时要加强运动现场的医务监督。对运动员的体检要更加严格,包括心脏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检查、负荷心肌核素灌注显像、脑血管造影等。
能最大程度上避免运动性猝死的途径是定期动态体检,心肺运动试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心肺运动试验通过在运动中对受试者的血压、心电图、经皮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潮气量、氧耗量等生理参数的实时连续监测,分析心肺等系统的最大储备功能,可早期发现这些器官潜在的病变,从而预测运动风险。
运动时要控制好靶心率
非运动员运动时的靶心率应控制在最高心率=(-年龄)×85%最佳,而心血管病患者的运动靶心率则应在无氧阈值心率以下。运动中有任医院就诊。
保持适当运动量
运动员的活动量很大,事实上现在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