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增加态势,年全年冠心病介入例数为,例,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FlowReserve,FFR)是一种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生理意义的有效方法,可为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是否需要置入支架及预后等提供重要参考。目前,如何进一步推广FFR检测技术在临床中的规范化应用,仍需进一步探讨。针对这一问题,《门诊》杂志特邀浙江大医院王建安院长分享该方面的临床经验。
《门诊》:目前,大部分患者都是基于冠状动脉造影或腔内影像学(IVUS、OCT等)结果来决定是否行血运重建。您认为与IVUS、OCT等技术相比,FFR在指导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策略方面有哪些特点?FFR具有哪些明显优势?
王建安院长:FFR理论基础是微循环阻力降至最低且维持稳定时,心肌血流量只受灌注压影响,可以利用灌注压降低程度反映狭窄对血流量的限制。由此可见,FFR并不直接测量冠状动脉某条分支的狭窄程度,而是测量血流受限情况,与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内超声等针对病变解剖改变方面的检查相比,有本质的不同;FFR监测针对的是血流、灌注和缺血本身(简称为“冠状动脉功能学检查”),因而能客观评价狭窄病变是否导致心肌缺血。
FFR在检测心肌缺血方面优于其他无创检查手段,具有如下优势:FFR可以有效甄别冠状动脉解剖学检查中那些模棱两可的冠状动脉狭窄是否真的导致下游心肌缺血。FAME研究两年随访结果显示,FFR组和单独使用冠脉造影指导手术相比,死亡和心梗综合的比率从12.9%下降到8.4%,更经济有效地提高手术结果;FAMEⅡ研究希望证明在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选择性的药物治疗结合FFR指导下的PCI治疗优于单纯性的药物治疗。该研究荟萃分析显示,相比PCI组,PCI+MT组的自发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可使总死亡率降低。FFR与冠状动脉CT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相比更加量化,不再需要操作者的目测和估测,检查结果的变异度更小,检查的可靠性因此也更高。
近20年来,FFR逐渐成为公认的有创病变功能学评价指标,FFR测量操作简单、安全、快捷,可用于不同病变和支架术后评估,指导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及判断预后。美国(Ⅱa,A)、欧洲心脏病学会(Ⅰ,A)和我国(Ⅱa,A)的指南都推荐应用FFR评价临界病变是否存在功能性缺血,指导血运重建。
《门诊》:ACC公布的COMPARE-ACUTE研究提示,近一半的冠脉造影显示重要的非相关梗死病变的血流储备分数FFR>0.8,延迟治疗FFR>0.8的非相关梗死病变安全有效。FAME研究和FAMEⅡ研究均使用0.80作为判断心肌缺血的界值。对此,您有何看法?在临床实践中应如何根据FFR评估结果更合理地指导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方案?
王建安院长:FAME研究和FAMEⅡ研究均使用0.80作为判断心肌缺血的界值。大量临床研究表明,FFR≥0.80排除功能性缺血病变准确性为95%,FFR<0.75诊断功能性缺血准确性几乎可达%。目前“0.80”是建议的FFR评估心肌缺血的参考标准,FFR<0.75的病变宜行血运重建,FFR>0.80的病变为药物治疗的指征。FFR为0.75~0.80被称为“灰区”,术者可综合患者的临床情况以及其他检查结果加以综合判定,决定是否进行血运重建,对于FFR值在界值附近病变的治疗策略选择更应该慎重。
《门诊》:随着临床证据的不断增多,FFR的适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宽。目前FFR在临床中的适用范围主要有哪些?对于不同类型的病变,在临床判断中,应怎样合理应用FFR指导选择治疗策略?
王建安院长:目前,FFR主要应用于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血管临界病变(直径狭窄30%~70%)、或直径狭窄90%以下的无心肌缺血证据病变的功能学评价,亦可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非罪犯血管病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6天后的罪犯血管、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罪犯血管不明确患者的病变功能学评价,指导治疗决策制定。准确评价病变功能意义对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治疗策略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多种方法可评估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各自具备优势和局限性。临床实践中,应综合考虑不同危险因素,合理制定临床治疗策略。
《门诊》:FFR在国内的临床应用并不广泛,目前在临床中面对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在临床推进中主要有哪些障碍?应如何让临床医师更好地了解FFR的基础理论和规范化操作,使更多患者获益?
王建安院长:目前,众多临床介入医师,尤其是基层医师对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还不够透彻,FFR相关新技术应用于临床还需进一步验证,FFR相关操作还有待优化。FFR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等均属于有创检查,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常规使用;与CT、磁共振成像等无创检查相比,FFR虽然有更好的检验能力和可靠性,但是传统FFR是有创检查,限制了FFR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近年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对冠状动脉生理功能认识不断深入,一些以FFR为基础的其他功能学指标发展迅速,包括瞬时无波形比值(instantaneouswave-freeratio,iFR)、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成像FFR(coronaryCTangiogramFFR,FFRCT)、定量冠状动脉造影FFR(quantitativecoronaryangiographyFFR,QFR)、对比剂FFR等。相比传统FFR,这些新兴指标具备无创、无需血管扩张剂、简便省时等优点。随着介入医师水平和理念的提升,相信未来FFR使用范围会越来越广。为了促进更多的介入医师在临床中规范化使用影像学工具,建议学科带头人在日常工作中重视FFR,并强调功能学评价在介入指导中的意义,与国外专家学者开展更多的沟通与交流,全面推动规范化患者评估进程。
《门诊》:TCT会议公布了FAMEⅡ研究3年结果,针对FFR指导PCI的3年临床及成本效益结局研究的关系,您能否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FFR指导PCI操作具有哪些优势,对临床推广具有哪些作用?
王建安院长:FAMAⅡ研究的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显示,FFR指导PCI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结局并节省资源(Figure1)。这一结果主要归功于避免了不必要支架的置入,并且避免了介入手术相关并发症。如何避免支架过度置入和合理应用PCI已成为心脏病介入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