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血管痉挛(CVS)是导致心肌缺血的重要机制,与胸痛综合征的发生相关,包括变异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由于CVS一过性的特点,临床上很难记录到心肌缺血,而CVS的确诊常需要在有创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进行复杂的痉挛诱发流程。
应用可靠的无创性检查可能有助于弥补激发性试验的应用不足,并可能显著减少未确诊的CVS患者数量。该研究旨在获得支持无创性诊断CVS临床有效性的大规模临床证据。
患者上臂静脉置管,并全程监测无创血压和心电图(ECG)II导联(图1)。静脉滴注马来酸麦角新碱(50mg或mg),间隔5min,直至获得阳性反应或累计达到mg/次。每次注射麦角新碱后,记录12导联心电图,持续监测左室壁运动。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RWMA)通常用于描述任何级别的室壁运动异常、无动力或低动力。阳性试验标准包括J点后0.08s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或压低0.1mV(ECG标准),或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可逆性RWMA(超声心动图标准)(图2和图3)。
图1麦角新碱超声心动方案流程图
图2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冠状动脉血管痉挛典型病例
图3临床表现为心脏骤停的冠状动脉痉挛典型病例
从年1月到年12月,名患者(平均年龄52.8±11.1岁;名女性,占44.3%)接受了麦角新碱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患者在麦角新碱超声心动图检查前接受的临床检查分为2组:功能试验组(跑步机或灌注心肌扫描,n=)和解剖试验组(有创或CT冠状动脉造影,n=)。(表1)功能测试组和解剖测试组中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在心电图改变或RWMA模式方面没有任何显著差异(表2)。在麦角新碱超声心动图检查前,为排除明显的固定的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而进行的临床检查的频率,以及临床表现为阳性的测试结果的频率(表3)。试验期间副作用的发生率为1.4%(14,例中的例),其中无任何心肌缺血证据的胸部不适是最常见的(73例)(表4)。调整了年龄和男性因素后,试验阳性是全因死亡率(危险比:1.,95%CI:1.~2.;p0.)和心血管死亡(危险比:2.,95%CI:2.~4.;p0.)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表5)。
表1排除固定性狭窄的检查类型的基线临床特征
表2麦角新碱超声心动图试验阳性结果
表3排除冠脉显著固定狭窄的临床检查频率及根据临床表现阳性试验的发生率
表4麦角新碱超声心动图的副作用和心律失常
表年随访中任何原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预测因素
图4Kaplan-Meier对总体和心血管存活率的分析
冠脉造影检查过程中的有创冠状动脉痉挛激发试验要求同时显示一过性血管收缩和相应的心肌缺血,目前使用的方法是复制胸痛或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然而,患者的症状可能是非特异性的或主观性的,与CVS相关的ECG改变并不敏感。此外,一些实际问题,如重复血管造影检查的辐射危害、医保报销问题、对在繁忙的有创性介入实验室进行的耗时检查十分困难,一些国家没有麦角新碱等,可能进一步影响了有创痉挛激发试验的临床应用。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是心肌缺血敏感、特异和早期的标志。研究者发现,绝大多数麦角新碱超声心动图阳性的患者心电图没有变化,而是根据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可以早期诊断CVS。此外,该研究中,无创麦角新碱超声心动图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0.33%,例中的46例),与冠状动脉造影期间静脉注射麦角新碱的有创性痉挛激发试验的荟萃分析结果相似。
诊断准确性和安全性可靠的无创性临床试验有许多优势,有助于鉴别胸痛综合征、晕厥和流产的心脏性猝死的鉴别诊断(中心图)。
中心图麦角新碱超声心动图在冠状动脉血管痉挛不同临床表现中的潜在临床应用
麦角新碱超声心动图检查安全性和耐受性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取代有创痉挛激发试验,考虑到其预后意义,该试验在各种临床表现的患者中有重要意义。这些试验的临床应用有助于明确真实临床世界中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情况。
参考文献:
JAmCollCardiolImg;13:–87.
识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