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年7月16日-年7月25日中伏:年7月26日-年8月14日末伏:年8月15日-年8月24日请大家坚持在伏天常喝温水、姜枣茶,少喝冰镇一类的饮料和食物。今年40天的伏天,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开心快乐!要想三伏天不生病,必须主动出汗
1、天热出汗是浅表层出汗
伏天天气热,总是让人大汗淋漓的,不过,这可是被动出汗哦。何为被动出汗?研究表明,当环境气温达到33℃时,人在安静的状态下就会出汗,这时的出汗为被动出汗。人体有个体温调节中枢,当外界温度过高时,当人感觉热时,就会刺激皮肤表面的温觉感受器,然后通过神经系统传给下丘脑。通过在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使皮肤的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使汗液的分泌量增多,散热量增加,从而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人体的汗腺是分布于皮肤真皮内的一种分泌腺,有一长的导管将分泌物(汗)引向皮肤表面。排汗蒸发的过程是:①汗腺分泌汗液;②汗液传至皮肤表面;③汗珠分布在毛细孔之间,皮肤表面形成汗液层;④汗液蒸发。这种被动出汗,是“浅表层排汗”。2、运动出汗是深层出汗
运动时的出汗,是主动出汗。血液在体温调节中有重要作用。血液的组成部分,约占90%的是水分,而水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因为水的蒸发数值大,每毫升水的蒸发热约为.5千卡,故人体只要蒸发少量的水即可散发大量的热,以维持人体一定的体温。人体在正常代谢过程中,各组织器官都要产生一定的热,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为血液中的水分所吸收,使体温不至于显著升高。其中骨骼肌是人体最重要的产热器官。安静时,骨骼肌产热仅占全身的20%;人体运动时,这个比例便大幅度上升;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热可高达人体总产热量的90%以上。当新陈代谢的产热量,高于向环境的散热量时,人体开始排汗。其过程是这样的——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热量大增,血液循环加快,带走大量热量。而此时,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皮肤的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带走体内大量热量的血液流经体表时,其中的部分水分变成汗液排出。汗的排出,能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也能在其蒸发时给人体降温,从而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因此说,运动出汗,是“深层出汗”。在运动过程产生的“深层出汗”,对机体有什么好处?3、深层出汗可排除体内寒邪
主动出汗,有利减病增寿,为何这样说?在《灵枢·天年》文章中,*帝问大医歧伯“有人不能寿终而死的原因”。歧伯回答:“薄脉少血,其肉不实,数中风寒……故中寿而尽也。”其中“数中风寒”便是早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要健康,要长寿,就要善于“避寒”与“驱寒”。人经过秋天的凉,冬天的寒,春天的湿,身体的阳气被压抑已久,并累积了许多寒湿之气。在三伏天时,人的身体毛孔大开,最易出汗,是排除体内寒湿之邪的大好时机。但是,如果用空调,就错过了这大好时机。而做有氧运动主动出汗。“主动出汗”是深层出汗,可带走郁积体内的寒湿之邪。4、主动出汗是人体内部大清扫
“主动出汗”是深层出汗,血液从人体深处带出体内的铅、讠思等致癌物质与其他有*物质和废物,以及体表的*素污物,通过汗液而排出,并将体内的有害细菌杀死,给人体内部来一次大清扫,这就是为什么当人体运动出汗后,会感到神清气爽的根本原因。5、天天主动出汗有利降低血压
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每天最少主动出一次汗,对治疗高血压也有好处。高血压症是一种由于血管内径变窄,单位血流量受到限制,而出现的一种“血压高”现象,而适度运动的主动出汗,却正好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加速血液循环的速度,增加血管壁的弹性,从而有效地缓解血管的压力,降低血压的高度。再则,运动可使心脏的冠状动脉口径增粗,让心脏的供血更加充分,以适应三伏天高消耗的需要。通过运动,心脏的交感神经紧张性相对减轻,心率明显减慢,从而使心脏负担减轻,心肌耗氧量减少,可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6、还能促进呼吸及消化器官功能
促进呼吸系统功能:
伏天往往气压较低,在这种状态下进行锻炼,呼吸必会自然加深。因此,此时运动能提高呼吸器官功能,使气体交换充分,血液中氧含量增高,物质的氧化过程更加完善,从而保证身体各项新陈代谢的需要。
促进消化系统功能:
人的消化系统是在植物神经系统控制、调节下进行生理活动的。坚持伏天运动,可以使腹横肌活动幅度逐步增加,人为地改变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强度,从而改善和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同时,伏天运动能使唾液分泌量增加,增进人们的食欲,并保持大便通畅,有利于防治消化道疾病。7、适度运动到微微出汗即可
但是,炎热伏天,锻炼身体,主动出汗,一定要控制好强度,以免在运动过程中,由于身体产生热量过多,在短时间内无法发散出去,加之出汗过多,气随液脱,进而出现乏力、头晕等不适症状。如何做才好呢?
项目:应进行小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游泳、打乒乓球、慢跑、快走等。中老年人可选择散步、轻体操、太极拳等。强度:不要求一定运动到大汗淋漓,但能运动到微微出汗、微微喘气、尚能轻松交谈的程度,对大多数人来说就很合适了。如果是室内运动,在气温较高情况下,一些小球活动如乒乓球等,每隔1小时应该间歇休息1-2次,每次10-15分钟。补水:既要学会合理出汗,也要学会合理补水。大量出汗后,一定要补水补盐,喝淡盐水或运动饮料都可以。中老年人呢?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体内的水分比年轻人少15%左右,因此抗热能力远远差于年轻人。此外,老年人的血液浓度本来就比较高,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比例也比较高,在炎热天气下锻炼后,体内的组织液和血液就会明显减少,血液浓度就会进一步增高,血液粘度也随之升高,因而较容易诱发脑血栓、心肌梗死等重症。因此说,中老年人的运动更要注意“适度”!其中,像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是不适合三伏天运动的!夏季运动后别做这些事
不要一运动完就去喝冷饮,这样会损害脾胃。一运动完不要马上洗冷水澡或马上进到空调房。因为体表温度的骤然下降会导致毛孔急剧收缩,外面暑湿的外邪入侵不能离开身体,中医形容为“闭门留寇”,这样人就很容易感冒。刚运动完也不建议马上洗热水澡。人运动后血液循环是很旺盛的,心跳比较快,这个时候即使洗的是热水澡,也会对身体有刺激,对心脏和毛孔都不太好。运动后一定要先歇会儿,待心跳慢慢回复正常、整个人的温度降下来了,再去洗热水澡;没有条件洗澡的,则把身体擦干、换一件干爽的衣服,待整个人的温度降下来。三伏注意这些才能养好生
避免贪凉,适度使用空调和风扇,在工作场合中,适当调高空调温度,千万不可对着空调或风扇直吹。最好常备一件长袖衣,随外界环境随时加减衣服。此外,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泡温泉可使水中的矿物质经过穴位经络有效深入皮肤,通过经络气血直达身体深处,与三伏天针灸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觉得泡温泉有些大费周章,那晚上热水泡泡脚,也对身体十分有利。在食物“补养”方面,因为三伏天天气炎热,出汗甚多,加上昼长夜短,睡眠时间相对较少,因此能量消耗甚大,需要有合理的饮食来支持能量供给,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补养”。此时节不适合吃得过于荤腥油腻,三分荤七分素比较合理。在伏天里应多吃苦味食物,如苦菊、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萝卜叶等。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碱因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是夏季天然养生品。同时,炎热的三伏天还容易导致人火气上升,表现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易失眠等。因此,“去火”也是三伏天养生的必备功课。去火的食物,上佳选择有绿豆、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食物。牛奶营养全,可以温脾、补水、滋阴、解热*,也是三伏天养生“去火”之良品。冬病夏治为何选三伏
入伏第一天起,就意味着一年中气温最高、天三伏贴气最热的三伏天正式到来。这时,利用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随之生发渐旺,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容易把冬病的病根祛除。夏季人体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和扶助人体的阳气,加强防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三伏贴适应症
(1)小儿反复感冒、厌食、消瘦、遗尿;(2)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咽炎;(3)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膜炎、网球肘炎;(4)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5)虚寒头疼、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等虚寒性疾病;(6)痛经、产后头痛、月经不调、月子病、更年期综合症等;(7)亚健康调理、任督二脉不通;(8)由免疫力低下和内分泌失调所致的各种疾病。三伏贴哪些人不宜贴
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对药物过敏者、皮肤长有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疾病发作期(如发烧、正在咳喘等)患者不宜进行贴敷治疗。2岁以下的孩子由于皮肤娇嫩,贴敷容易引起感染,所以不宜进行这项治疗。“三伏贴要贴3年效果才好。”专家表示,冬病夏治并不能立竿见影,对于很多顽固性冬病,如果不坚持治疗,就可能导致冬病“抬头”,那时治疗起来更加困难。所以,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要做好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三伏贴认识误区
误区一:三伏贴包治百病
正解: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三伏贴确实有增强免疫力、调节体内环境的功效,但任何一种疗法都有局限性,并不能包治百病。三伏贴作为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方法,对于虚寒性疾病、哮喘、体虚易感、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疗效肯定。但对于比较严重的“冬病”,在贴敷的同时,配合中药、针灸、拔罐、按摩等中医综合疗法,可以巩固和加强疗效。对于长期服药的患者,贴敷期间不能随便停药。误区二:三伏贴人人能贴
正解:三伏贴并非人人适用。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春夏养阳”的原理,最适合虚寒体质的人群,对于湿热体质、阴虚内热者都不适合。因为三伏贴用的是热性药,上述体质的人贴敷等于“火上浇油”;有过敏性湿疹、荨麻疹等皮肤问题的人也不适合贴,因为药物对皮肤有一定刺激;慢性病急性发作期,比如高血压控制不稳定或者感冒发烧时,也不能贴。因此,建议首次贴敷前,医院辨明体质。误区三:网上购买,自己贴敷
正解:网上购买,自己贴敷不可取,辨证施治是关键。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患者为图方便和省事,在网上或药店购买三伏贴在家贴敷。殊不知,辨证施治对三伏贴疗效有很大影响。因为三伏贴的药物是医生根据患者身体体质状况调配的,且不同疾病贴敷的穴位也不同,仅凭生活常识和网上查询的“理论知识”不但难以保证效果,而且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此外,精准取穴也很关键,虽然网上有经络穴位图,但患者照着图贴,位置难免有出入,会影响疗效。误区四:“冬病”仅靠“夏治”即可
正解:冬病夏治并不能代替日常治疗、保健。很多人认为,冬天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只有在夏天治疗才能除根,其他时间治疗都无济于事。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有病不及时治,非要忍到三伏天,只会延误病情,适得其反。冬病夏治确实有效,但不少病情严重的“冬病”,还是需要及时治疗,不是非等到“夏治”才能去根。盲目认为冬病非要夏治,只会得不偿失。另外,冬病夏治并不能代替日常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要治养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比如少吃寒凉饮食,生活规律,睡眠充足,情绪乐观,适度锻炼等。误区五:贴的穴位越多越好
正解: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中医讲究治病求本,针对病因贴敷才是根本。贴三伏贴的人群,不乏多种疾病的患者,同时有气管炎、鼻炎、关节炎、腰疼等多种疾病。这类患者往往要求在相应部位都贴上药贴,有的甚至认为,贴的穴位越多越好。其实,中医讲究“治病求本”,也就是说,从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很多“冬病”归根结底是阳虚,所以补益阳气是根本,只要能把握住补益阳气的主要穴位,就是抓到了病根。况且,国家对于三伏贴也是有相关标准的,通常每人每次贴敷6贴~8贴。误区六:贴敷时间越长越好
正解:不少人认为,三伏贴贴敷时间越长,药物吸收越充分,效果越好,其实这是不对的。三伏贴并非贴的时间越长越好,贴得太久皮肤容易起疱、溃烂。具体的贴敷时间应该根据医嘱来进行,一般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2小时~4小时,小儿贴敷时间为0.5小时~2小时,且要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如感觉贴药处有瘙痒、灼热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误区七:贴敷后注意事项不重要
正解:贴敷后注意事项很重要,禁忌可能影响贴敷效果。贴三伏贴后,医生会叮嘱患者一些注意事项。但有些患者却当耳旁风,根本不注意。若要保证药物的作用得到最大发挥,就需严格遵守禁忌。贴敷期间的注意事项包括:贴敷完6小时后,再用温水洗澡;治疗当天可局部用清水冲洗,不宜用肥皂、沐浴液等;贴敷当日不宜游泳,不宜直吹风扇和空调;饮食以清淡为宜,忌烟、酒、生冷之品,忌食鱼虾等海产品及辛辣、羊肉等热性食物;对于起疱明显处,不要搔抓,医院处理。(来源:人民健康网综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