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性研究表明,一种新型的结合临床参数与血液标记物的评分体系可在患者中筛选出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如今,大部分疑似明显冠状动脉狭窄(通常定义为狭窄程度至少为70%)的患者都需要进行诸如CT血管造影和压力测试等检查。这些检查不但昂贵,而且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该评分体系既可以预测房颤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的可能性,而且在预测冠状动脉疾病方面也有成效。
”医院的JamesJanuzzi博士在临床参数(性别、PCI病史)和血液标记物(肝素结合细胞因子、脂联素、载脂蛋白C-Ⅰ、肾损伤分子-1)的基础上提出这一评分体系。他们的研究团队在CASABLANCA研究中分别对和名患者进行了测试并验证了这一体系。发表于年3月Journalof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狭窄程度大于70%的患者中,分数升高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其中包括所有患者(OR9.74)、男性患者(OR7.88)、女性患者(OR24.8)和无冠状动脉疾病史患者(OR8.67)。此外,在验证组中,该评分体系可有效预测出42%的患者是否会患冠状动脉疾病(正预测值为93%,负预测值为91%)。Januzzi教授又提到:“即使对于狭窄不明显的患者,评分也与狭窄程度相关。”在随后平均3.6年的随访中,这一评分体系独立地预测出年龄和分数调整后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HR2.23;95%置信区间:1.53-3.25)。他总结,血液测试不仅十分普及,而且结果也容易解读,这大大优于传统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方法。更重要的是,这是首个将临床参数和几种血液标记蛋白结合并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疾病发生的体系,是一种创新的尝试。Januzzi教授对这一评分体系充满信心,同时也提到,他的研究团队最初输入多个临床参数,而结果显示只有性别与PCI病史起到了影响分数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评分体系既能在相当一部分患者中排除某些疾病,同时也能确诊某些疾病。Januzzi教授说:“血液标记物对于确诊和排除某些疾病的确有效,而找到特异性与敏感性之间的平衡点是至关重要的。”
潜在的“守卫测试”科罗拉多大学的RobertVogel教授在一篇评论中提到,这一评分体系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可以检查出显著病变,而并非不分轻重地检查出所有病变,但这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Vogel教授补充说:“将患者归入非严重冠脉疾病组而非血管造影疾病组本身就不合理,因为这两种疾病发生主要冠脉事件的风险差不多。对于显著性疾病而言,我们需要格外慎重地制定二级预防策略。”Vogel教授观察到,这一结合了临床参数与血液标记物的评分体系,正是模仿了临床诊断的方法。同Januzzi教授一样,Vogel教授也对最终评分只与两个临床参数相关这一结果感到惊讶。Vogel教授注意到,肝素结合细胞因子和肾损伤分子-1之前从未被验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Vogel教授还评论:“有趣的是,如果我们的目标是确诊不稳定性疾病,这四种血液标记物均不是炎症的表现,这与我们之前的预测完全不同。Vogel教授还提到,该试验将患者分成不同的训练组和验证组,这一评分体系应该在更加多样化纳入标准下的独立人群中进行试验。Januzzi教授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他说,这是我们利用验证的生物学信息进行个性化精准医疗的重要一步,可有效地预测各种重要的临床诊断。Januzzi教授总结:“经过验证并辅以更多的数据,我们期望这一评分体系可以应用于临床。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数据。”
在谈及这一评分体系是否会改变未来的临床方案,Januzzi教授说:“这一体系可作为其他诸如压力测试、CT血管造影等较为昂贵的检查方法之前的“守卫测试”,其分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这些更加昂贵的测试。”Januzzi教授还计划进一步研究这个评分体系在稳定性门诊患者和急诊部不稳定患者中的有效性,以确认他们是否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最后,Januzzi教授总结,尽管这一评分体系的应用范围还有待进一步确认,但我们对这一体系的期望值很高。
END来源|TCTMD
门诊新视野|《门诊》杂志官方